​嘉定区实验小学特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作者:嘉定实小     更新时间:2018-01-12 14:34    

嘉定区实验小学特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7~2019年)

学校概况

嘉定区实验小学位于嘉定区菊园新区平城路625号,是一所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硬件设施完备,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围绕数字化教学的特色目标要求,先后开设了17个数字化学习班级。学校较为完备的硬件设施设备为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保障条件。

学校现有班级38个,学生1804名。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职员9人,工人3任;市特级校长1名,市教育系统艺术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市名师基地学员2名,区学科带头人1名,区学科骨干教师6名,区学科中心组成员5名,菊园新区骨干1名,校学科带头人1名,校骨干教师6名。中学高级教师12名,占教师数的12.5%,小学高级教师54名,中高级职称占教师数的56.25%;硕士研究生5名,占教师数的5.56%;本科学历85人,占教师数的88.5%。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知识结构相对完善,教师有专业追求,有教育理想,并能积极付诸于教育教学行动,大学科的观念基本形成。

第一部分  现状分析

一、优势与经验

(一)地域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学校地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嘉定。隆庆(1567年-1572年)之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明代境内布市兴旺,名闻遐尔,民风淳朴,景色秀丽,名闻遐迩,令人流连忘返。嘉定历来经济发达,多项经济指标连年居上海各区县前茅。21世纪,嘉定城市型态正在发生着深刻转型。嘉定正在从卫星城走向长三角节点城市。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进程叠加。

学校位处嘉定城的副中心,周围有6所科研机构,中心城区人口的迁入,外来人口的移居,使教育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家庭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伴随家长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家长日益迫切要求参与学校教育之中,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更加全面、更具个性。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城市经济正在经历深刻的产业结构转型,职业转换的几率和频率将增大,这迫切需要培养具备创新素养和具有幸福感建设能力的未来公民。

(二)内涵提升与特色发展齐头并进

2009年学校提出了“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的办学理念,之后结合学校1999年提出的“吸引教育”,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的办学理念,并据此提出了“享受教育”之学校哲学,进而确定课程理念为“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

自2007年7月起,学校开展数字化学习变革实践与研究, 2012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突破,在“每个孩子一个学习终端”的新环境下进行“再生式”的“课堂创新”。从组织形态、教学常规、学习规则、科学评估和多方合作等五个方面对课堂进行了重新定义,进行“课堂创新”的系统变革。教育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体现了教育与技术的亲密携手、人与物的完美匹配和事与理的交融共通,逐步贯通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同时,学校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对开展应用数字化方式学习的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的研究。通过与全市常模库中的量化数据与客观分析的横向比较与纵向跟踪,应用数字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在注意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精细动作和平衡与协调上保持领先,在注意、表达、精细动作的提高程度上优于非数字化学习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领先更是明显加大,初步反映了课堂创新实践的成效和对于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影响。“数字化环境下重新定义课堂实践”项目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形成辐射作用,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市区媒体多次报道。

总之,丰富的地域资源,先进的硬件、软件资源以及明晰的办学理念使学校发展具备了较强的内驱力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问题与空间

经过多年实践探究,学校发展思路和实施抓手日趋清晰,但是依据当前教育改革的战略思想,还需对学校教育特色综合改革进行深度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一)主要问题

1、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等尚须挖掘梳理形成共识。学校初创于1898年,1980年更名为嘉定区实验小学。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脉络、发展历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文化的基因,更是打开学校未来发展大门的密钥。在教育需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今天,在对学校历史文化溯源的基础上,寻找到一脉相承的学校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学校把“享受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哲学,这是高位发展态势下的一种价值追求。“享受教育”暨教师的职业幸福来自于师德自觉、专业自信。提升教育境界、发展专业能力,让教师的职业生涯,成为一段幸福的人生历程。学校进而提出“享受学习”的理念,暨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自于快乐的学习经历。构建课程体系、研究深度学习,让真实的学习在课堂上发生,成为每一个孩子难忘的成长体验。让“享受教育、享受学习”的理念成为实小的一张名片,让“懂得感恩,崇尚优秀”成为每个实小人的共识。

2、课程改革、数字化应用研究等教育创新进入攻坚阶段。近十年来,学校在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处于市区,甚至全国领先地位。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进行大胆实践,在课程计划内引入大量特色课程,但同时,有限的时空、资源的挖掘、师资的配置等都对课程与教学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围绕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架构更具逻辑的六大领域课程,如何提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教师课程(科目)设计开发与实施能力,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学科课程群建设;数字化应用实验,在梳理提炼已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应用大数据诊断改进教与学,更好地发挥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研究如何集聚学科团队力量,尤其是发挥好经验型、成熟型教师的作用,鼓励、支持青年教师进行开拓性研究,仍大有文章可为。未来发展去向何方,需要沉下心来思考与厘清。

3、师资水平、后勤服务保障与未来学校发展存在一定距离。课程改革、数字化应用等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形势、推动新发展,需要教师具有更多面向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研训教评一体化”管理模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势在必行。学校提出让环境空间成为重构学习的基础,因此,设施设备、空间设计、资源开发,需要后勤服务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思考力、策划力、执行力。实小应该有高品质、有内涵的校园文化。

 

4、德育课程、地域资源利用仍有较大空间。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有待提升,聚焦培养目标,找准抓手,丰富载体,提高德育活动实效性。区域内大量的教育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形成更为开放、更加有效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生长空间

1、让课程哲学成为课程创新的新核心

1988年建校提出“个性教育”的理念,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培养特长。2009年学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的办学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丰富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2014年,在对学校办学的历史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1999年提出的“吸引教育”,对“把实小建成最吸引人的地方,创设适合每一个孩子愉快学习的环境,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内涵进行了完善,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的办学理念,并据此提出了“享受教育”之学校哲学,进而确定课程理念为“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理念提出时间相对较短,但理顺办学理念、课程理念与课程运作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以贯之、内在协调的课程价值体系是当务之急。

2、让适应性专长成为教师发展的新目标

经多年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专长发展事实上并不都是简单遵循“新手-专家”这一路径,而有着“常规专长” 和“适应性专长”两条不同的路径。学校的校本研修一般都偏重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知识技能的再学习与再提高。而在教师职业发展道路上,必须尽量减少对教师的常规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培训,而是致力于发展适应性专长,即在挑战性的、创新性的、有意义的问题解决中,不断拓展应对新问题和新情境的知识和能力。即深度的概念性理解、新情境中的适应性改变、学习新知乃至创建新知的倾向以及元认知行为。

3、让学习环境成为重构学习的新基础

“创新是信息时代到来的本质特征,创新型人才是信息社会的内在诉求”。创客空间是具实践与创新理念的结合体,追求开源、共享、创新的文化范式;教育信息化时期的深度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两者之间存在着实践主体、场域、资源与理念四个维度上的关联。与传统深度学习进行比较,创客空间支持的深度学习得以实现质变超越的可能性及优越性,有助于提升教育适切性、建设智慧教室、开展个性化教学。

4、让多元实践基地成为学校育人的新生态

新时代学校育人要加强多元实践基地建设,让学校不成为文化教育的“孤岛”。目前学校教育已具有师资与时空优势,家庭教育具有家长的情感优势,但缺乏校外教育的公共资源和组织的优势。在建立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时,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应并举而不并重, 广泛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整合机制,探寻立体式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学校的主导作用,使校外教育资源与学校资源实现共享,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让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到校外“大课堂”,弥补校内教育对学生动手、实操能力训练不足的缺点,帮助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  办学愿景

一、教育哲学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发现每一位教师,成就每一个孩子。根据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历史上所提出的“吸引教育”理念,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这一核心办学理念,并将其概括为 “享受教育”之学校教育哲学。

何为“享受教育”?“享受教育”是一种以奉献为快乐、以创新为追求、以课程为载体、以多元文化为底蕴、以人的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以制度为保障的现代学校教育样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宏观:享受教育是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精髓。享受教育是以教育为赏心乐事,孟子曰: “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三乐也。”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对任何人(包括所谓“学困生”)的教育,只要用心投入,都会感到其乐无穷。蒙特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享受教育就是把教育当成生命个体存在的一种方式。享受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享受生命,每一位从业者都从中感觉到因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获得的愉悦。

——中观:享受教育是一种特色办学的方法论。从德育层面来说, 我们要寻找“自由向上”的道德力量,学校德育所能提供的,便是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保证每一个孩子发展自己潜能的自由。通过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德育工作,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从管理层面来说,享受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体系应该是为师生创造成长、成功和发展而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服务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管理的民主化和公开化。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来说,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校园,不断优化校园文化设施,让师生在环境中体验受教 育的幸福快乐享受。给师生一种优雅的文化享受,过诗意栖居的专业生活。

——微观:享受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它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它更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传递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教学活动形式须在师生互动、对话的基础上开展,其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他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并隐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具体包含以下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教师事先组织教学资源,确定好对话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在交谈中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2、探索问题,发展情感。在此阶段,教师要在鼓励学生表达消极和积极的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在一定的程度上要发生变化,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等形式。

3、交流问题,碰撞思维

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这一阶段,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发散性的思考问题,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规划整合,评价反思

教师在此阶段要引导学生作出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的决策,同时整合各方面信息,形成他的学习计划,行动方案,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学习成果。鼓励他们对他人或小组进行评价和分析、反思自己的学习,最终采取积极的行动。

上述四个阶段相互衔接,构成了享受教育教学策略的全程。

二、办学理念

“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

校训

校风

教风

学风

 

三、战略定位

 

 

 

四、发展目标

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为“创设更具专业的教育,打造更有品质的生活。”到2020年,努力实现五个目标:一是“高品质”和“个性化”为特色的育人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全面提升;三是教师人才梯队和适应性专长发展实效明显;四是多元开放、深度融合的教育直通车新生态基本形成;五是协同联动、持续推进的教育改革新机制基本确立。学校将围绕五大目标任务,明晰专业提升品质、品质践行精神的办学思路,为嘉定聚焦21世纪核心素养,建设嘉定品质教育圈提供可资借鉴、可以复制的学校改革经验。

三、培养目标

1、干部培养目标

智慧而有涵养

好学而有创意

   

2、教师培养目标----,

高雅而有底蕴

博学而有激情

 

3、学生培养目标

优雅而有气质:懂礼仪,会待人;衣着大方,举止文明;

乐学而有智慧:会学习,善思考;乐于分享,勤于探究;

明敏而有情趣:喜运动,有灵气;积极乐观,坚强自信

 

第三部分  行动计划

 

一、学校管理                                        

(一)理念

践行“懂得感恩,崇尚优秀”的实小精神,凝练独特的学校文化,在机制创新中优化管理,提高效能,让“享受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目标

1、建章立制、规范程序,学校管理民主、务实、高效,师生员工对学校高度认同,凝聚力强。

2、狠抓队伍、创新机制,规划及综改方案目标达成度,大力倡导“享受教育”,学校内涵品质有提升。

(三)举措

1、继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1)修订岗位职责、梳理岗位设置方案,匹配“选聘、任用、考核、激励”等各类配套机制。

2)探索分布式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与管理流程,以项目领衔等方式,培养优秀人才、推进各项工作,营造“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

3)坚守“对学校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的职业操守,增强学校发展认同度,提高各部门、条线工作执行力。

2、探索学校文化变革路径,形成文化向心力、凝聚力

1)通过内显、外化等不同途径、多种方式,形成师生、家长、社会对学校文化的高度认同;

2)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研文化等方面有计划地推进。

3、全力保障学校规划和综改方案的顺利推进

1)坚持“规划引领、阶段落实;部门负责、目标管理;分项实施、扎实推进”的学校发展原则,明确年度目标与措施。

2)认真制定学校、部门、条线规划,编制学期工作计划、行事历、校历,撰写学校年度“大事记”。

3)建立“工作汇报交流制、分管工作责任制、干部工作问责制、目标达成述职评议制”等常态长效机制,坚持评价(自我评价、述职测评、社会评价)--反思--行动的学校持续改进计划,确保规划与综改方案全面落地,各项目标高度达成。

4、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

1)起草《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制定《集团章程》,完善组织架构,启动中科-实验教育集团化办学。

2)围绕“三大核心要素、四大研究项目”,探索同一学段、多个法人、松散型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四)成果

1、修订相关制度、章程,完成《学校管理实务或实小教师手册》的编制。

2、以大事记、年度工作回放等方式,宣传、记录学校发展轨迹。

3、探索集团化办学形势下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二、党群工作

(一)理念

把准综改脉搏、紧扣发展要务,抓好队伍建设,弘扬实小精神,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

(二)目标

1、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营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团队。

2、着力队伍建设,践行“懂得感恩、崇尚优秀”的学校精神,强化“责任自律、协调创新”的干部队伍,打造“凝心聚力、引领辐射”的党员队伍,培育“师德自觉、专业自信”的教工队伍。

(三)举措

1、着力加强领导班子、中层管理团队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1)明确干部培养目标,打造一支“责任担当、廉洁自律,能协调合作、善创新执行”的干部队伍。

A、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规范“三重一大”备案报告制度。

B、明晰干部岗位职责,严格中层干部述职、竞聘、群众评议等工作程序。

2)制定干部《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学习、分享机制,增强执行力、提升策划力。实行党政牵头的部门工作每月例会制度,加强对部门常态工作的交流与指导,形成凝心聚力,协同发展的工作氛围。

3)重视后备干部梯队建设,完善发现、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培养“思想作风过硬、业务水平出色、管理能力公认、综合素养突出、适应未来发展”的优秀后备干部。

2、用心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发挥党员、党组织核心作用

1)开展“我是党员,我发光”主题实践活动。

2)以“创智暖屋”党员工作室为载体,发挥优秀党员引领辐射作用,深入推进“基于学习的教育创新”。

3)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先进,“七一”评选并宣讲学校“优秀党员、先锋模范岗”先进事迹。

3、大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榜样示范,培育“师德自觉、专业自信”的教师队伍

1)建立健全师德档案制度。制定师德建设相关条例,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2)大力弘扬师德师风。举行“实小榜样”推荐及微信推送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评师评教活动(结合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

3)实施“阅.享”修身计划。党支部牵头,各部门分头落实,在全校党员团员、师生、家长中分层推进,以多元的“阅.享”嘉宾引领、不同主题形式的阅读分享沙龙、家校协同参与、共享阅读推广等策略,“享受阅读、文明修身”。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优化管理,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

1)深化校务公开。完善人事聘任、考核评优、绩效发放等相关制度,以修订制度章程,编制《学校管理实务》为契机,党政工协力推进校长负责制、党建责任制和教代会制度。

2)落实党建责任制。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依据书记能力清单、合格党员标准,规范党内民主生活。

5、组织各类专项调研,精准服务,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效能

1)开展专项调研。A、组织“我喜欢这样的老师”师德专项调研。B、开展“特殊学生”跟踪辅导个案研究。C、定期进行教工合理化意见、建议征询反馈活动。

2)组织专题研修。组织每月1次全体教工研修,每月1次党团员分享,每月1~2次行政中心组学习,包括定期的教育教学研修,解决“真”问题,落实“真”服务,帮助干部、教师提升教育境界、增强专业能力。

3)落实关爱实事。从专业提升、师德修养、活动减压、情趣培养”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工活动,倡导“工作时认真专业、合作时彼此支撑、分享时相互欣赏”,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6、领导群团工作,凝心聚力服务学校发展大局

1)重视退管、关工、妇女、团队等工作,关心、指导群团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2)健全志愿者服务机制,开展党员干部带头、全体教工参与的“义务看护、平安护校”等志愿者服务活动。

3)拓展“道德讲堂”辐射面,依据创城和文明单位创建指标,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相结合,积极创建上海市文明单位,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贡献。

(四)成果

1、每月一次阅读分享、每学期一项专题调研汇集成册。

2、通过各种形式弘扬优秀个人和模范团队先进事迹,规范干部、教师述职测评、评优推优等工作。

3、争创各级各类先进,确保新一轮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三、工会组织

(一)理念

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弘扬先进、宣传典型;凝聚人心、创建和谐,为实现“民主管理、高效行政”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为,切实提升教工职业幸福感。

(二)目标

1、真情待人,传递“尊重、宽容和理解”正能量,构建“和谐”之家。

2、以法维权,依法执教、以法治校,构建“法治”之家。

3、健康活动,实施暖心行动,构建“温馨”之家。

(三)举措          

1、深化激励行动,强化教育职能  

1)开展丰富活动,用激励与浸润强化教育职能,不断完善制度,提升师德规范。通过“实小榜样”推荐、“魔力教师”评选、“嘉定好人”事迹宣讲等活动,弘扬师德师风正能量。

2)探索师训积分,结合教师培训、专项学习、团队训练、好书阅读等活动,鼓励教师涵养心性、提升专业。每月以工会组为单位,推荐一人在教工大会上进行阅读分享或分享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策略(学科组分享),评选“悦读之星”、“悦读团队”等进行表彰。

3)发挥党团员、教工志愿者作用,积极参与文明共建,通过“道德讲堂、我家书房、菊园老茶坊”等载体,弘扬实小精神。

2、深化民主行动,强化参与职能

1)畅通诉求渠道,健全组织机构,从机制上确保教工在绩效工资、岗位聘任、考核评优等涉及教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中,积极参与、民主监督。

A、全体教工积极参与“各项制度修订、重大议事决策、行政空缺岗位公开竞聘、后备干部优秀青年推荐、教师考核评优、干部述职述廉” 等活动。

B、以个别访谈、座谈交流、书面征询等方式,引导教工参与民主管理,充分行使知情、参与、监督、评议权。

2)健全“教代会提案、学校发展谏言、民心日记”等民主管理制度建设,规范程序,以法治校,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民主协商、持续改进、高效行政的现代学校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3、深化保障行动,强化维护职能。努力做实事、解难事

1)争取资金,努力改善办公条件,为师员工生提供温馨、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2)挖掘资源,为教工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切实帮助。

4、深化建家行动,强化建设职能

1)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深化“和谐组室,我们的家”创建活动。每年评选“文明教工、和谐组室”等,予以宣传、表彰。

2) 设计贴近教工需求的社团活动,丰富教工业余生活。

 (四)成果

1、凝心聚力、风气正,文明教工、和谐组室,成为学校发展的基础保障。

2、积极争创市区“先进职工之家”示范单位、职工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四、德育实践

(一)理念

梳理问题、抓住关键、凝心聚力、专业提升、

 

(二)目标

  

(三)举措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重视育德能力提升。落实班主任研训制度,积极探索不同层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

A、组织骨干班主任参加市区各级各类培训;

B、设计校本研修。两周一次(双周,班主任研修/全员育德培训暨教工政治学习活动,在载体、内容、形式、时间、评价上做研究。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通过温馨的班级环境、人文的班级制度、积极的班级管理、丰富的班级活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打造班级文化品牌。

A、明确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年度主题,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多端切入,整体规划。                                                         。

B、通过论坛等多种方式、途径,展示“一班一品”班级文化特色。

C,精心设计活动,体现数字德育特色。

3)完善量化考核制度。本着客观公正、激励导向的原则,完善班主任(副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引导班主任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成果

1、梳理考核项目,设计指标体系,期初公示,规范德育工作月考核。完善班主任(副班主任)选聘、考核等制度,

2、落实育德能力提升计划,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加强骨干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新班主任师徒带教、入职培训等管理。争取有1~2名班主任荣获嘉定区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班主任在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中切实提升育德能力。

3、初步形成“一班一品”班级文化特色,完成《班主任管理艺术汇编》。

 

2、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抓好硬件使用。研读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标准,落实各类阵地、明确负责人员、规范日常管理,提高心理仪器设备等硬件配置的使用率。

2)重视师资培养。配足用好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团队,积极参与市区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把教师自我成长课程暨心理疏导师培训,作为教师育德培训必修课程,建立并完善相应激励机制。

3)优化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借助专家团队,开足开好心理辅导活动课。A、三、四、五年级10课时/学期的爱商课程;B、道德讲堂-心理团体辅导课,1~2课时/年级/学期;C、各班利用午会或集体晨会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

4)开展实践活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积极开展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参与度高。A、心理咨询室每周开放,有值日护导安排与咨询记录;B、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等活动阵地。

5)加强特殊学生个别化指导。借助专业社工团队与心理专家团队,健全特殊学生关爱、指导工作机制。

成果

1、培养一批学校心理疏导师,争创“嘉定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2、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有成功经验和案例。

 

3、研究家校携手、合作共育

深入探索适应学校办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新模式、新途径,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育人体系,通过健全机制,畅通渠道,家校携手,共同为学校管理、师生发展献计献策,合力构建“健康、安全、有序”的教育生态,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1、开辟多种渠道,融入学校管理

加强学校与委员之间的联系,健全各项制度,开辟多种渠道,研究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动态,商讨家庭教育指导的措施和方案,协调、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家委会的工作实效。落实各项制度,搭建参与管理的各类平台,推行开门办学。

A、健全各项制度。包括家委会工作章程,制定家委会工作计划,实行例会制度。完善组织建设(职责明确、分工到人)、制度建设(工作例会制度、驻校办公制度、家长义工制度、议事决策制度、评优表彰制度、校外辅导员制度等),建立学生假日小队活动辅导员、信息员制度。

B、开辟多种渠道。丰富家校共育形式,让更多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2、采用多种形式,办好家长学校

A、举办“家长讲坛”。办好家长学校,以转变家长家教观念,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智慧为出发点,倡导合理、多层、多元、多角度、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B、开发系列微课。以“分享育子经验、丰富学校课程”为重点,通过“推荐家长、外聘专家、学校教师”等,形成家长学校系列培训课程。

C、开设直播课堂。通过“来校面对面听讲、直播课堂集中授课”等多种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效益。

3、参与学校活动,拓展学习空间

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亲子营、家长学校微感言、亲子阅读微分享、家长开放日运动嘉年华、假期实践性作业--带着校旗去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活动中。

4、关心校园安全,共建防范体系 

招募家长志愿者参与上学、放学校门口护导值日;驻校办公,定期、不定期参与学校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检查与整改落实工作,及时向学校反馈安全隐患以及可采取的措施,并尽可能为校园安全提供必要的支持。

5、利用数字德育特色,宣传家校共育

通过家长微信定期推送学生快乐双休日、精彩假期生活,营造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家校共育氛围。

成果

1、开门办学,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渠道畅通,测评满意度高,保持“嘉定区家委会工作先进集体”。

2、家长工作坊、家长学校培训等工作有实效,家庭教育指导满足家长需求。

                       

4、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依据发展目标,围绕办学特色,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设计、开发德育课程,通过合理规划与设计课程整合方案,将各类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课程整合范畴,做到:培养目标明确,活动主线清晰、育人价值凸显。

1)参与区域幸福课程。                                          

2)夯实德育显性课程。对班队课中专题教育等内容进行梳理,确保落实到位,为设计整合方案提供依据。重视少先队队本课程、活动课程建设。

3)打造德育校本特色课程

A、形成小畅微课程群。打造主题鲜明的“小畅”系列微课程。在原有三期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小畅”系列微课程,逐步形成课程群。充分利用数字平台,开展“小畅”系列微课程推介、主题论坛、优秀微课程评选等活动,发挥小畅微课程的育人价值。

B、完善社会实践课程。教育教学部门协同研究,有序统整,实施基于学生发展的社会实践课程,每年完成一到两个方案的设计、实施与优化,做到:完善各项制度(课时保证、主题鲜明、富有实效、保障健全、评价多样)、落实教育实践基地、构建网格式活动体系(素质教育活动、假日小队活动暨家校共育项目、自主教育活动等),在中高年级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做好活动的宣传报道,着力打造社会实践课程特色品牌。

C、探索德育课程多样化评价,凸显课程育人价值。

(四)成果

1、完成德育课程整合方案设计,有详尽的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建“德育课程”专题网站或专栏,通过微信公众号火校园网,形成“小畅”系列微课程群。

2、德育课程多样化评价初现成效,学生基础扎实、行规好,有个性。

6、重视少先队工作  

有计划有创新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及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少先队活动,进一步夯实基础、开拓创新,引导少年儿童 “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

1)各类教育纳入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

A、仪式教育

通过分年级仪式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仪式教育的庄严感和带入感,进一步激发与增强广大队员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B、礼仪教育

以礼仪工程为抓手,引导队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小学生仪容仪表、文明礼仪、尊老爱幼教育,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向上的教育氛围。 

C、主题教育

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结合“一班一品”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开展快乐中队创建

以快乐中队创建为抓手,结合“一班一品”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中队集体的文化品位,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

3)开展队长学校培训活动

结合少先队活动,培养小干部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提高小干部的工作能力,加强小干部之间的校际交流,为建设具有实小特色的少先队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成果

1、完成《分年级仪式教育活动集锦暨年级专属课程实施方案》。

2、涌现一批有特色的中队集体,培养一批优秀队员、优秀中队辅导员。

 

五、课程与教学

课程建设

(一)       理念

厘清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在丰富课程内容、研究评价多样化的基础上,探索课程结构性变革,紧扣课堂转型,提升课程与教学的内涵品质。

二)目标

1、构建永续发展培养学生幸福力、创造力、适应力的小触角课程体系。

2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提高教师课程整合实施的能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举措

1、探索课程发展策略,丰富课程内容          

1)采取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等策略,进一步丰富小触角课程内容。

2)依托本土特色,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集团内兄弟学校的联系,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内涵,全力打造十门优质课程。

3)依据六大触角,系统规划、构建学科课程群,进一步优化小触角课程结构。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设计、开发可供选择的年级特色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提高型”不同梯度,形成立体化课程结构,不断完善《小触角课程纲要》。

2根据课程整合实施要求,改进课程管理,提升教学效益

1)增加课程设置和安排的灵活性,优化师资安排,修订双师协同教学、走班授课等常规制度,制定教师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的相关考核激励方案,完善课程实施质量内部监测机制。

2)创新教研形式,变革教学方式开展学科合作研究和联合培训,积极探索跨学科协同教学、合作教学。确定试点年级、试点学科;设计课程整合方案;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建议从毕业季课程、一年级学习准备期课程开始试点,纳入教育综改奖励方案)

3)加强信息技术和各门学科的整合教学研究建设各类数字化资源推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学科试点项目汇总:学科、任务、目标)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实施多元评价,促进课程完善

课程评价包括学习评价、教学评价、方案评价、主体多元、过程与结果评价,制定每门课程的具体评价方法以及操作流程,探索评价方式多样化。

(四)成果

1、完善《“小触角”课程纲要》,举办“小触角”课程展示活动。

2、出版反映学校课程改革成果的专著。

教学管理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教学质量层级管理网络,通过高效课堂、有效监测;扎实教研、团队协作;及时反馈、持续改进,实现包括学业考试在内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理念

基于标准,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教学与评价变革

(二)目标   

1坚持“基于学习的教育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构建以校为本质量保障体系。

2、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以评价撬动教与学的方式变革,依托互联网+未来项目,促进深度学习,提升基础素养。

(三)举措

1、修订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抓实教学五环节,明晰目标、建立标准、精细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1)备课。新教师手写备课详案制度。评价设计列入备课环节。落实教学反思、提前一周备课量制度、兼任学科集体分工备课等制度。实施备课展评制度,修订备课检查量表、检查反馈量表。

2)上课。关注常态课堂质量,建立随堂听课、跟踪听课等制度。分类开展“家常课、研究课、展示课、实践课”等活动。(对课堂纪律涣散、考试质量落后、家长反响强烈、新进教师,实施跟踪听课制度)

3)作业。加强作业各环节的管理。通过教师培训、案例征集、课题研究等途径探索实践性和体验性作业练习设计,提升各学科作业品质。备课组加强作业练习设计研究,课程中心审验命题质量,探索作业练习备案公示、家校联系沟通等管理机制;部分学科开展实践性、体验性作业研究,落实表现性或展示性评价。(讨论制定“好作业的标准”;梳理“重复低效无意义的作业”十大特点。校本作业实施学期动态管理—日常记录,期末汇总,及时修订) 

4)辅导。提优补差有管理、重效益,学情分析到位、个别辅导高效、监测系统配套、反馈机制落实,开展相关策略研究。

5)评价。研究多元评价,如学科模块评测、免试生课程及评价设计,研究表现性、展示性评价(品社自然劳技美术音乐等学科;一年级学习准备期评价、家长开放日活动---实践性作业、长作业展示等)

2、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有主题的课堂实践、教师研修活动

1)提高课堂实践研究的质量与效益。优化人人实践课机制,学科教研两周一次(单),项目研修两周一次(双),与联片活动、接待任务等整合。

人人实践课分为:

A、备课组内家常课:备课组内开展活动,提前在工作安排内公示,学科分管及蹲点行政参与;

B、学科组内研究课:备课组或学科组教师全员参与,集中说课、观评课等,学科分管、校级领导参与;

C、项目组内实践课:项目组成员、分管行政、项目指导专家等参与;

D、各类教师展示课等(五年内新教师亮相课、骨干教师课堂开放):跨学科全员参与

要求:有研究主题(或课题)、有课后集中研讨、有个人教学反思。

2)结合教学节或学术月活动,通过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亮相课、项目组研究课等,与科研工作、项目实践结合,提炼课例或研究案例等阶段性研究成果。

3)修订代课、调换课制度。积极探索特色课程课时设置方式,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长短课、周课、月课、阶段性课程的合理设置,科学灵活安排课时,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

4)制定合作发展型教研组考核指标,夯实基础,编制特色学科建设计划,形成特色学科、打造优势学科、发展薄弱学科;发现培养特色、特长教师。

主题一: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促进学习

以语文学科为例,解读课程标准,学习评价指南,精准理解基准教学与评价的核心理念;多维度梳理评价指标,使评价走向多点,评价表达走向多样;确立课堂学习规则,提炼实小课堂文化--对话与倾听。

主题二:课程统整实施的实践与研究(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目的的跨学科教研—-学习准备期课程、毕业季课程)

3、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基于数据的教学改进计划

1)完善平台建设;依托翼学院、狸米等数字化学习平台,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变革,学生习惯好、基础实、有个性、素养好。

2)创新研修模式,定期解读数据,形成“校长室—课程管理中心—学科组—备课组—班级--教师”基于数据的教学诊断与持续改进的循环系统.

3)深入研究项目化学习,增加学生体验、探究、操作、合作的机会。

4)积极探索跨学科的协同教学、合作教学。

4、打造创客空间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

1)建设“人文+科创”类课程群。

2)从“情境、工具、规则”某一角度出发,研究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

(四)成果

1、完善教学工作月考核中的项目、指标、要求设计及检查、考评过程。

2、数字化实验有新突破,研究个性化、高效、深度(优质)的学习。编制《校本化评价方案》,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基于数据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形成常态机制。

3、评选优秀、示范教研组,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团结协作、引领发展”的骨干教师、备课组长、教研组长队伍,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六、教师发展

(一)理念

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分层培养、梯队建设,通过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校本研修学分制管理及教师发展性评价,助推适应性专长的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教师。

(二)目标

1、依据“教师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师德建设高层次,专业发展高水平,创新素质高凸显,教师群体共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举措

1、探索“研、训、教、评一体化”管理模式,统筹安排、项目推进,实现校本研修“部门协同、减负增效”

1)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学校未来发展需求,梳理常规专长、适应性专长。基于学科统整的校本培训课程(项目化学习、课程整合方案的设计与开发);基于信息技术应用支持下的课堂变革校本培训课程(数字化实验项目);育德能力提升计划,如心理疏导师培训课程、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课程等。

2)根据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及学校分层培养目标,设计校本培训课程,通过年度培训计划,落实基于项目和模块的培训内容,加强常态管理,有检查反馈、有考核激励等相应管理机制。

A、设计问卷,开展教师培训需求调研。

B、实施“教师分层培养计划”,搭建多元发展平台,促进职初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经验型教师的专业发展。

C、设计、开发教师校本培训必修、选修课程,课程模块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及综合改革形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设定,相对稳定;课程内容设置灵活调整、丰富多样。

D、依据区、校《教师十三五发展规划》,根据个人需求和自身特点,制定《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与师德储值电子化档案一并填写上交。

3)健全保障机制,制定校本研修学分制管理实施方案(全员),研制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开展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与研究。

2、完成各级各类培训

1)每位教师在“十三五教师培训平台”完成注册与信息补充。

2)规范有序、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报名参加春秋季市级课程培训以及各级各类市区培训和校本培训,指导教师完成“十三五”师训任务。

3、做好见习基地教师培训工作

1)反思、总结见习基地规范化培训工作调研的经验与不足。

2)规划、设计新一轮工作方案,与集团办学、本校教育教学活动整合的基础上,创新研修模式、丰富课程资源,提升培训有效性。

(四)成果

1、区、校骨干教师梯队合理,在“学科建设、师徒带教、课程设计”等方面作用发挥明显。

2、探索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优秀教师培养机制、联动研修模式。

3、形成“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小触角特色课程建设”等教师培训课程,申报区、校级课程。

4、见习基地带教老师遴选等常规管理制度完备,培养优秀见习教师。

七、科研工作

(一)理念

课题项目带动,教师全员参与,青年骨干先行,探“真”问题,做“实”科研。

(二)目标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争取在科研队伍、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

(三)举措

1、搭建研究平台,健全和完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制。

2、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及科研团队的培植,促进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相互渗透。

3、开展数字化学习改革专项课题群校本研究,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提供助推力。

4、依托校本研修,实行分层指导,助推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使“研训教评一体化平台”成为学校校本科研交流的常规模式。

5、确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加强各类课题的培训、指导,推进全体教师小课题群的实践研究活动。

6、加强课题管理,重视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研究工作。

(四)成果

1、培养1-2名区科研骨干,形成一支10名左右的校科研骨干队伍。完成1个市级课题的立项,2到3个区级重点课题的立项,以及一批区级规划课题的立项,完成4个区级规划课题的结题。

2、形成《以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基于“互联网+未来”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等项目的研究成果。

八、后勤服务

(一)理念

 

(二)目标

1

2

(三)举措

1、明确服务育人宗旨,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倡导“勤奋、务实、高效、优质”的工作作风,提升后勤服务满意度。

1) 细化岗位职责,建立工作流程及考核标准,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人岗匹配。

2)重视过程管理,狠抓细致落实,切实提高后勤人员服务意识,定期进行财务、国资、安保、水电等重点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业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增强责任心,日常工作无差错。

3)广泛征询师生家长意见、建议,主动接受师生、家长、社会监督,完善后勤、教辅二线人员全员评测的考核机制。

 2、探索后勤社会化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打造适宜师生学习、生活的精致校园。

1)加强对外包食堂的监管,确保用餐安全、健康,逐年更新设施设备,逐步改善用餐环境,提高餐饮品质。

2)零星维修操作规范,重大事项提交校务会议审议,协议明确,严格实行审计等相关规定。

3)加强对保洁人员的管理,校园环境整洁、美观。

4)重视安保工作,完善监控设施设备等管理。

3、超前编制规划、精细各项管理,高质量完成学校基础建设。

1)2017年暑期完成操场、路面改造,体育馆屋顶维修、食堂地砖改造、学校门头改造,完成创新实验室项目等,做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先期规划、校园文化整体设计。

2) 2018年争取完成小剧场、图书馆等,完成校园文化一期建设,部分绿化美化设计。

3) 2019年完成食堂内部设施改造、校园文化二期建设、绿化景致设计等。

3、加强校园安全卫生管理,会同各部门,做好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1)完善岗位责任分工,严格执行安全、卫生工作分层、分级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定期风险勘察制度、执行安全、卫生工作巡查即时整改制度。

2)重视日常过程管理,高度警觉、关注细节,所有设施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完善报修应急处置机制,杜绝因管理不善、敷衍塞责造成的安全责任事故,严格执行责任事故“一票否决”。

3)切实加大教学楼及公共部位的卫生保洁,有全天巡查机制,有一日工作流程与相应的卫生标准,地面无积水、墙面无污迹(乱张贴、破损等)、无纸屑烟蒂、厕所无异味。

4、建设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生对实施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1)顶层设计与规划,对现有信息化设施设备进行更新和完善,符合“数字素养学校”要求与学校未来发展需求。

2)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

3)“人文+科创”的创客空间建设完成。

5、重视学校财务、资产、绿化等管理,会同业务部门加强档案、图书、仪器、仓库等管理,为学校发展提供必须的基础保障。

(四)成果

1、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师生家长及社会对后勤服务满意度逐年提高。

2、管理严谨,在各类财务国资审计、安全检查中获好评,争创A级食堂,图书资料流通及利用率高,档案管理达标升级,信息技术为学科发展和学校管理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九、人力资源

(一)理念

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服务理念, 优化服务流程

(二)目标

1、科学管理,坚持双向选择,完善岗位设置,规范教师聘用管理;

2、关注个人发展,通过绩效考核、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考核评优、骨干教师梯队建设等举措激励教师积极进取。

3、有序统筹,关注细节,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争创示范校。

(三)举措

1、关注教师年龄、职称、学科结构

1)积极推动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努力为优秀青年教师搭建平台。

2)注重学科优秀教师梯队建设,发挥骨干引领辐射作用。

3)通过招聘和流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完善教工个人信息数据,逐步形成完整的数据库

1)加强人事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人事信息系统。

2)充分利用人事软件系统,可查询历史记录。

3、善于沟通,健全各项考核、人事管理制度

1)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加以改进。

2)日常管理工作有制度、有措施。

3)做好工资调整、福利待遇、职称晋升、岗位设置、离职等手续。

4、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1)有计划落实日常行政管理事务。

2)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便于领导决策时参考。3)做好学校形象宣传工作,大力维护学校形象。

(四)成果

1、教师招聘有标准,严格录用程序、见习管理,有入职及职初培训方案;协同推进《实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2、建立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奖励机制,争取每年1-2名教师攻读研究生学历,2-3名教师申报高级职称,逐步完善学历、学科等结构。

3、做好人事相关信息公开、公示、备案工作。

十、特色发展

1、数字化实验

(一)理念

跨界协同,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目标

1、依托创客空间,探索“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互联网+未来等项目研究有实质性进展。

2、实践混合模式,聚焦学科核心素养,重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基础素养。

(三)举措

1、改变功能单一的学习环境。建成创客空间,形成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及本区高新科技企业对接的教育直通车。

2、集团联动,进一步完善翼学院和狸米学习平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加强德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不断更新网络德育内容,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德育平台和学生学习平台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进一步加强《以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项目》、《基于“互联网+未来”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的项目研究。

   (四)成果

1、建立学评育结合的“翼学院”、“狸米”数字化学习平台。

2、完成《以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基于“互联网+未来”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项目阶段研究结题,以课题方式持续深入研究。

3、建成标准化校内创客空间,引入一批“人文+科创”课程群。

 

科技教育

(一)理念

建设智能化特色的科技活动项目

(二)目标

1、通过智能机器人等项目学习,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探索、掌握和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

2、结合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智能科技进行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举措

1、丰富小触角课程内容

1)设计主题式学习方案,在科技教育和自然等学科中,渗透智能科技应用的学习与尝试。

2)有点及面地开设智能机器人课程群以及相关周边小课程群。

2、以创新实验室为基地,建设以智能特色为主的校园科技特色活动

3、          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1)队伍建设,有校内外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与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对接,充实科技教育队伍。

2)制度保障,给予人、财、物保障,鼓励教师参与科技特色课程建设,完善激励性评价制度。

(四)成果

1、有一支校内外结合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挖掘周边科研院所、家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技活动的机会。

2、创客空间逐步建成,依托智能化创新实验室项目,开展各类探究活动。有3~5个较有特色的课程,并可持续地发展与创新。

艺术教育(陈)

(一)理念

为学生打开艺术之门,为学生插上艺术的翅膀,用艺术之光照亮心灵

(二)目标

培养快乐、自信、有情趣的人

(三)举措

1、丰实艺术课程

1)基于课程标准的艺术课堂研究,开展主题式艺术研讨活动。

2)结合“艺术触角”类课程开发,抓实艺术社团建设。

2、丰富艺术体验

1)开展每年一次的学生艺术节活动,确保参与率100%。

2)组织好每学期一次的高雅艺术观摩。

3)深化艺术场馆教育、挖掘社会资源,把专家和专业团队“请进来”指导授课,“走出去”走上舞台、走近艺术。

3、艺术空间打造

1)结合新楼建设,从打造学生学习中心的角度出发,打造好走廊文化建设。

2)打造非遗传人基地,开展“非遗小传人”项目开发研究。

3)打造张波书法家基地,开展“人人写好字”项目研究。

4)结合教师特色,打造多元、开放的各具特色的学习空间。

(四)成果

1、通过“社团、课程”建设,打造艺术特色项目,落实每年“三个一”暨一场演出、一个展览、一批艺术之星。

2、充分发挥艺术教师作用,在打造艺术特色课程的同时,为艺术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沪ICP备11021021号-4  |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48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