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变革中的教师领导力

作者:嘉定实小     更新时间:2018-01-12 14:33    

课程变革中的教师领导力

——“小触角课程”的深度推进

嘉定区实验小学

一所学校的文化,不仅影响着学校的变革,更影响着师生的发展。如何让教师们意识到变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到学校变革的意义与价值,更关键的是,如何让教师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能够积极响应变革,并尽其热情与智慧参与其中呢?我们的思考是: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入手,使变革在循序渐进中开始,在无形浸润中水到渠成。

一、寻找坐标

学校确立教师的课程参与角色,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师自觉生成鲜明的课程意识,在可能作为和现实作为中有效地实行对课程的领导。

1. 参与规划研制

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课程领导的核心工作,统领学校三类课程的实施。课程规划的研制,关乎到学校的发展状况。

传统观念认为,研制课程规划是学校领导的事,教师只是课程规划的照章执行者。然而,正是由于教师不参与课程规划的制定,导致了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规划的疏离,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实施效果。为此,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课程管理方式,由校长亲自领导成立“小触角”课程规划小组,通过“课程协商”的形式,充分调研并听取教师的意见,鼓励他们参与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由此,学校课程规划从学情、师情出发,充分体现了我校的校情,全面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规划研制完成后,学校利用教师大会、校本培训,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讨论。各学科教研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特色,进一步落实学科课程计划。

教师共同参与规划,从而“目中有纲、心中有数”,明确了学校的课程目标、结构、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途径与方法。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必然对课程基本问题——“课程是什么?课程为什么?怎样实施课程”有所思考,这无疑会大大增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促使课程观念的革新。

2.              梳理课程图谱

    学校组织合作的教师团队,各个科目、各个年级的教师通力合作,在深入领会学校的教育哲学,分析校情、学情的基础上,对学科课程进行统整规划,设置课程内容,形成基于关键素养的“小触角”课程图谱。“课程图谱”贯穿课程研发、实施和改进的整个流程,使课程变革得以有逻辑地推进与发展。

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深入教育现场,就课程领导问题展开合作,在互助共进中培养了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学习思考行动

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教师是课程理所当然的实施者,他们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建构与重组,与学生共同进行课程的探索与实验,这促使教师很自然地对教学和课程进行思考,校本课程发展活动实质上成为了教师教育行动研究活动。例如我校音乐组的教师在对学生需求、课程资源、教学时效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学期对课程做出了相应调整,由原来八门课程并行,四周一轮转的课程实施形式调整为年级专项,实施嵌入式教学。

无论花香几许,虽然只是 “草根式”研究,但教师在实践中习得了行动研究能力。

二、组织变革

课程变革是学校组织变革的主要驱动力。新课程变革理论强调合作的组织文化的重要性。新型学校组织文化的生成必须包括自主与合作两方面的要素。

1.      系统架构

学校构建混合型组织结构,实施分布式领导,激发内生力量,形成开放的柔性组织系统。

分布式课程领导以项目为引领,以研修共同体为主要形式,聚焦课程,关注整个学科的顶层框架,进行专业设计,让教研组、备课组成为“课程组”。譬如,我校的数学教研组,在项目领导者的带领下,教研组成员共同设计框架,备课组分头实施。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对话、分享、协商和反思等实践活动,教师协同梳理1-5年级340个知识点,完成了知识图谱的建构,形成1-5年级学习序列。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确立新项目,并在新的项目领导者的带领下基于数字化平台分别开发了微课程,以及“适性训练”、“狸米学习评测”课程。

分布式课程领导重塑教研组、备课组成员角色,大家互为领导者与追随者,在发展课程的过程中,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课程的领导者,通过相互间的鼓励与支持,激发彼此的潜能,完成各自的工作,共同实现目标。

2.角色定位

随着课程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角色应有新的认识。为提升课程品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双师协同、走班合作教学,丰富教师角色内涵,使教学的形式更为多元,更为有效。

学校挖掘优质资源,引进戏剧、爱商、手风琴、尤克里里、跆拳道等受学生、家长欢迎的课程。但这些课程的授课老师都非本校教师,为确保教学有序推进,学校配以本校教师辅助教学,实施“双师协同教学”。学校明确本校教师职责,如:配合操作仪器、表演等;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记录;在不影响主讲老师授课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提醒或帮助;与主讲教师协同评价学生学业成果。两个教师协同教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纠正他们的错误,解决他们的问题,大面积地提高对学生的照顾面,增加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走班合作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将学科教学任务由教师个体承担变为“教师工作组”集体承担。“教师工作组”将根据本组教师特长进行优化组合,在教学分工方面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从而促成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学校尝试让每位教师精选积累的优秀教学课例或项目,一课多班走教,形成教学合力,让学生接受高水平的教学指导,使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共享。

三、需求匹配

学校以教师需求分析为中心,通过统整优质资源、创新学习形式,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

1.需求调研

学校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从教学专业素养需求、教学研究和反思需求、专业发展培训需求、外部支持需求四个方面,通过比较不同年龄、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差异,了解本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实际状况。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不同,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并将此纳入到学校发展战略中。同时,学校要求教师在学校整体规划之下,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愿景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并努力践行,建立个人专业发展成长档案。

2.资源统整

学校建立协同研修机制,拓宽培训途径:聘请课程专家,从更高的视界和更深的层次对教师进行引导,激发课程领导意识;积极引入高校、社区、机构等优质的校外课程资源,开展课程领导活动,获得课程开发、实施技能;组织校际间课程交流与研讨活动,解决课程领导困惑。

3.设计学程

有效的课程实施,是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将有效的学和有效的教统一起来,实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我校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再造教学流程,自下而上地根据学科特点从多个切入点创生多样性的策略应用,有的从教学与评价某个环节的设计入手,进行重组与创造;有的从整体学习进程出发,进行创造……教师把学校课程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成长完美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四、相机嵌入

“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目前“小触角”课程已进入3.0阶段,在确定课程结构为“六个触角”的基础上,学校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系统构建,有的课程分散在学科中,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如:思维训练课程、戏剧课程等;有的课程则进行跨学科整合,强调课程以学生直接经验与生活为核心,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小触角缤纷之旅——嘉定旅游攻略”课程。这种调整或重组,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教师需不断修炼“内功”,有整体思维,打通点与点之间、新与旧之间的资源关联,提高资源利用的素养,进而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基于课程文化,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让孩子们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


沪ICP备11021021号-4  |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48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