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触角课程”的逻辑架构与深度推进

作者:嘉定实小     更新时间:2018-01-12 14:34    

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

——“小触角课程”的逻辑架构与深度推进

近十年来,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以数字化实验为特色,走在“重构学习”实践与研究的前沿。一路走来,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教育,必须通过课程传递信息、表达意义和提升价值。只有聚焦课程建设,才有可能取得学校变革的实质性的成功。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如有不当,恭请批评指正!

一、把握逻辑起点,厘清课程发展脉络

梳理我校课程变革历程,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课程变革脉络。

(一)从“点状课程”到“巢状课程”,跨越更迭

1.0初始阶段。关注点状课程的开发与需求把握。学校课程以点状形式呈现,以门类的增减为特征。2011年,市教委推行“快乐半日活动”,学校教师自下而上、自主开发了近百门校本课程。但是这些课程成点状,碎片化,没有内在的本质联系,无法体现办学特色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探索阶段。线性课程关注学校特色的打造。2013年,为提升学生的数字化能力,我们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构建了“I-M-T”数字素养课程群,此时学校课程呈线性形态,以特色项目为标识。但是这类课程有一定的学科局限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校课程没有成为一个整体。

3.0发展阶段。巢状课程关注学校整体规划与文化创生。2014年起,“小触角课程”孕育而生,以多维联动的体系课程模式为标志,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师生发展”融为一体。此时,课程作为将学校整体联动起来的一个点,起到了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的履带作用。

(二)从“享受教育”到“小触角课程”,一脉相承

学校秉承“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位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核心办学理念,并将其概括为 “享受教育”的学校教育哲学。“享受教育”,坚持“儿童立场”,倡导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充分享受在学校的教育生活,自由表达、自主探究,自信成长。期待每一个孩童,仿佛大自然中的昆虫一般,拥有灵敏的触角去感知世界,享受快乐。

我们的课程理念是: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其中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小触角课程的起点--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拥有丰富的触角;二是小触角课程的落点--每一个触角都有着独特的意义;三是小触角课程的路径--每一种探索都是快乐的享受。

小触角课程,让课程成为一种生命情愫、一种文化相遇、一种精神之旅、一种复杂联结,将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与“享受教育”一脉相承。

(三)从理念、目标到内容设置,密切对应

课程理念与育人目标“对接”。学校将“优雅而有气质,乐学而有智慧,明敏而有情趣的儿童,致力培养具有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行动力的聪明、有情趣之人”的培养目标,融入课程改革的全过程,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细化形成基本课程、特色课程、精品课程。 
    内容设置与课程目标“匹配”。学校将“用技术高效学习,有方式陶冶性情”作为课程目标的关键要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创造力、幸福力,并具体为言语信息能力、数理逻辑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创新质疑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审美鉴赏能力。

根据这种“对接”与“匹配”,学校将课程结构确定为“六大触角”,结合在地资源优势,以学生适应未来发展为核心,以基础素养为指向,以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升为目的,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系统构建。力求体现学校课程在文化传承、文明传递、知识传授、能力传导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小学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平衡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二、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本立场,锚定课程价值取向

(一)洞察学生的关注与需求,以此作为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出发点

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在于能否“倾听、呼应、匹配”,在孩子的学习需求与未来期待之间找到平衡。课程实施的过程,即是教学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的信息,体验的感悟,培养的能力,将编辑成学生自己的生命情愫,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如,为期一周的精彩毕业季课程,我们把课堂搬到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园区、博物馆......以班级为基础,小队为单位,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制定并实施考察计划,用不同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一次毕业旅行,一场温暖记忆。“阵阵微风 摇响风铃 蔷薇花香 带来毕业的消息......”这是姚淑甜同学写给毕业季的诗歌《匆匆》。在实小,毕业季课程,不再是单一的学习任务,更是父母和老师,给予孩子们的一份极其平凡而又无比珍贵的礼物。这样的礼物,在实小,每个学期、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孩子,都会拥有。基地半日实践课程、年级仪式教育专属课程……不一样的内容,同样的精彩纷呈。

(二)打造自由呼吸的生命空间,生长是学校课程变革与实施的原点

课程设计带动学校的全面改革,充分为学生提供可以满足需求的多样化、有层次、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打造精彩纷呈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空间。“小触角课程”关注各年龄段学生的成长特点,注重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和体验的深刻性,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使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感受学习的无限快乐。

譬如,《美术馆内外》课程,以走进场馆为载体,从美术馆到文献学习,从生活创美再到走进场馆,通过一系列主题探究活动,链接课堂与生活,关联美育与创造,指向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如,非遗进校园、“小小蓬皮杜创造力展”等。孩子们用00后的创造力向艺术大师致敬,与现代艺术握手。

又如,井冈山红色之旅,孩子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博物馆了解革命历史,红歌广场开展拓展活动,孩子们的日记、书信里记载着磨砺、感恩与成长。实小孩子的赴日研学互访课程,已经持续了十年。小畅“学礼仪、懂感恩、传家风、爱阅读”数字德育系列微课程、综合实践八大活动……无不体现“以学生为本”课程原点设计理念。学习应该是孩子精彩的生活,学习内容与方式,应该让孩子喜闻乐见,学习的过程体验应该是愉悦、难忘的。

(三)主张个性选择学习方式,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建构的学习

学校强调课程的适应性,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作为杠杆,真正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有选择地依据自身的喜好与擅长进行可持续地学习与成长,进一步延展学生学习成长的时空。BYOD、翼学院数字化平台,使以移动、链接、创造为特征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2015年7月至今,25个数字化实验班,师生共建创课累计超过2万,学习视频超过3万,学习音频超过80万,互动讨论超过130万。

三、大胆尝试,探索课程形态变革

(一)课时分割、内容重组,探索主题专项课程

学校以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为原则,依据课型内容和学科特征,打破常规每节课35分钟的固定安排,灵活设置长短课时。在上海市课程计划的总体框架之下,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统整,将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数字化的、智能编程类的内容相机嵌入到基本课程中实施专题教育,或在特色课程版块中实施,逐步形成如戏剧教育、绘本阅读等精品课程。课改后的所有课时数、课程内容等符合课程计划要求,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的落脚点依然是课程标准。

如,数字素养课程版块,一、二年级的艺术电路;三年级的Scratch创意编程、“IC3认证”;四年级的智能机器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五年级的孩子们将最先在创智课堂上领略智能化农业的神奇。

(二)以“项目化学习”方式,推进课程实践

从“目标-达成-评价”的程序性课程向“发现问题、建立联系、个性表达”的项目型课程发展。自2016年学校成为市学习基础素养项目学校以来,研究团队始终聚焦“学生关键知识理解与成功技能”,开展了“从小触角缤纷之旅,到物联网智慧农业,再到语文课堂”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索。在经历一年多的摸索后,团队梳理出:以基本课程为载体,一个学科出发,多个学科融合,向特色课程延伸,具有数字化学习特征的项目型课程设计思路。

在项目型课程中,数字化支撑,帮助建立有形的研究成果,提供过程性记录与评价。技术,与学习者自然融为一体,成为沟通媒介学习支架,实现学习过程可视化。

四、从“线性管理”到“民主协商”,凸显教师课程领导力

学校确立教师的课程参与角色,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师自觉生成鲜明的课程意识,在可能作为和现实作为中有效地实行对课程的领导。学校进而强调课程的民主化,通过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把所有师生调动起来,把显性和隐性的能量充分挖掘出来。

(一)课程协商,有组织地参与

以“课程协商”代替“行政指令”,鼓励教师更多参与到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中,做到“目中有纲、心中有数”。例如,我校音乐组教师在对学生需求、课程资源、教学时效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作出相应调整,由原来八门课程并行,四周一轮转的课程实施形式调整为年级专项,实施嵌入式教学。

(二)梳理图谱,有逻辑地推进

学校组织各个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师通力合作,在深入领会学校教育哲学,分析校情、学情的基础上,对学科课程进行统整规划,设置课程内容,形成基于关键素养的“小触角”课程图谱。“课程图谱”贯穿课程研发、实施和改进的整个流程,使课程变革得以有逻辑地推进与发展。

(三)学习思考,有方向地行动

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在统一,教师,作为学校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者,他们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建构与重组,共同进行课程的探索与实验,必然要对教学和课程进行深度思考,校本课程发展活动实质上成为了教师教育行动研究活动。如,我校体育组教师致力于内容设置教学实施的探索,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将课程目标、学习模块、内容主题与学生需求加以统整,创造条件汇聚优质的教学资源,彰显“年级主项”的学习特点。无论花香几许,虽然只是 “草根式”研究,但教师在实践中习得了行动研究能力。

事实将会不断证明,让学生喜欢的课程具有“触角”效应,“小触角课程”,以小见大,以触显能,以角呈效。“触”时代社会之需,长学生发展之“角”,“课”现代发展之术,“程”优质教育之灵。

小触角”课程,我们正以逐步严谨的逻辑全面推进的深度,发展每一位教师,成就每一个学生。我们相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会改变

 


沪ICP备11021021号-4  |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48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