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

作者:嘉定实小     更新时间:2018-01-12 14:34    

更具专业的教育  更有品质的生活

嘉定区实验小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1月——2020年12月)

 

序 言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学校管理方式的更新,是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来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综合性方案的过程,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能力,并不断探索学校发展策略,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而进行的管理行动。在国家十三五即将到来之际,为全面贯彻落实嘉定区2015—2020年教育特色综合改革的战略思想,深化以专业引领为特征的学校内涵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学校将努力践行嘉定品质教育的理念,建构具有鲜明特征的专业教育,打造更显品质的生活,促进每一个孩子终身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特色综合改革,把学校建成嘉定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校、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创新应用特色学校,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现状分析

一、  学校概况

我校位于嘉定区菊园新区平城路625号,是一所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硬件设施完备,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围绕数字化教学的特色目标要求,先后开设了17个数字化学习班级。学校较为完备的硬件设施设备为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保障条件。

学校现有班级38个,学生1804名。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职员9人,工人3任;市特级校长1名,市教育系统艺术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市名师基地学员2名,区学科带头人1名,区学科骨干教师6名,区学科中心组成员5名,菊园新区骨干1名,校学科带头人1名,校骨干教师6名。中学高级教师12名,占教师数的12.5%,小学高级教师54名,中高级职称占教师数的56.25%;硕士研究生5名,占教师数的5.56%;本科学历85人,占教师数的88.5%。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知识结构相对完善,教师有专业追求,有教育理想,并能积极付诸于教育教学行动,大学科的观念基本形成。

二、学校发展的优势

(一)地域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学校地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嘉定。隆庆(1567年-1572年)之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明代境内布市兴旺,名闻遐尔,民风淳朴,景色秀丽,名闻遐迩,令人流连忘返。嘉定历来经济发达,多项经济指标连年居上海各区县前茅。21世纪,嘉定城市型态正在发生着深刻转型。嘉定正在从卫星城走向长三角节点城市。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进程叠加。

学校位处嘉定城的副中心,周围有6所科研机构,中心城区人口的迁入,外来人口的移居,使教育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家庭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伴随家长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家长日益迫切要求参与学校教育之中,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更加全面、更具个性。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城市经济正在经历深刻的产业结构转型,职业转换的几率和频率将增大,这迫切需要培养具备创新素养和具有幸福感建设能力的未来公民。

(二)内涵提升与特色发展齐头并进

2009年学校提出了“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的办学理念,之后结合学校1999年提出的“吸引教育”,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的办学理念,并据此提出了“享受教育”之学校哲学,进而确定课程理念为“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

自2007年7月起,学校开展数字化学习变革实践与研究, 2012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突破,在“每个孩子一个学习终端”的新环境下进行“再生式”的“课堂创新”。从组织形态、教学常规、学习规则、科学评估和多方合作等五个方面对课堂进行了重新定义,进行“课堂创新”的系统变革。教育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体现了教育与技术的亲密携手、人与物的完美匹配和事与理的交融共通,逐步贯通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同时,学校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对开展应用数字化方式学习的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的研究。通过与全市常模库中的量化数据与客观分析的横向比较与纵向跟踪,应用数字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在注意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精细动作和平衡与协调上保持领先,在注意、表达、精细动作的提高程度上优于非数字化学习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领先更是明显加大,初步反映了课堂创新实践的成效和对于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影响。“数字化环境下重新定义课堂实践”项目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形成辐射作用,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市区媒体多次报道。

总之,丰富的地域资源,先进的硬件、软件资源以及明晰的办学理念使学校发展具备了较强的内驱力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问题剖析

经多年实践探究,学校发展思路和实施抓手日趋清晰,但是依据当前教育改革的战略思想,还需对学校教育特色综合改革进行深度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一)让课程哲学成为课程创新的新核心

1988年建校提出“个性教育”的理念,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培养特长。2009年学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的办学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丰富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2014年,在对学校办学的历史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1999年提出的“吸引教育”,对“把实小建成最吸引人的地方,创设适合每一个孩子愉快学习的环境,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内涵进行了完善,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的办学理念,并据此提出了“享受教育”之学校哲学,进而确定课程理念为“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理念提出时间相对较短,但理顺办学理念、课程理念与课程运作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以贯之、内在协调的课程价值体系是当务之急。

(二)     让适应性专长成为教师发展的新目标

经多年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专长发展事实上并不都是简单遵循“新手-专家”这一路径,而有着“常规专长” 和“适应性专长”两条不同的路径。学校的校本研修一般都偏重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知识技能的再学习与再提高。而在教师职业发展道路上,必须尽量减少对教师的常规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培训,而是致力于发展适应性专长,即在挑战性的、创新性的、有意义的问题解决中,不断拓展应对新问题和新情境的知识和能力。即深度的概念性理解、新情境中的适应性改变、学习新知乃至创建新知的倾向以及元认知行为。

(三)让学习环境成为重构学习的新基础

“创新是信息时代到来的本质特征,创新型人才是信息社会的内在诉求”。创客空间是具实践与创新理念的结合体,追求开源、共享、创新的文化范式;教育信息化时期的深度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两者之间存在着实践主体、场域、资源与理念四个维度上的关联。与传统深度学习进行比较,创客空间支持的深度学习得以实现质变超越的可能性及优越性,有助于提升教育适切性、建设智慧教室、开展个性化教学。

(四)让多元实践基地成为学校育人的新生态

新时代学校育人要加强多元实践基地建设,让学校不成为文化教育的“孤岛”。目前学校教育已具有师资与时空优势,家庭教育具有家长的情感优势,但缺乏校外教育的公共资源和组织的优势。在建立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时,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应并举而不并重, 广泛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整合机制,探寻立体式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学校的主导作用,使校外教育资源与学校资源实现共享,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让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到校外“大课堂”,弥补校内教育对学生动手、实操能力训练不足的缺点,帮助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  目标定位

一、学校教育哲学:享受教育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发现每一位教师,成就每一个孩子。根据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历史上所提出的“吸引教育”理念,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这一核心办学理念,并将其概括为 “享受教育”之学校教育哲学。

何为“享受教育”?“享受教育”是一种以奉献为快乐、以创新为追求、以课程为载体、以多元文化为底蕴、以人的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以制度为保障的现代学校教育样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宏观:享受教育是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精髓。享受教育是以教育为赏心乐事,孟子曰: “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三乐也。”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对任何人(包括所谓“学困生”)的教育,只要用心投入,都会感到其乐无穷。蒙特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享受教育就是把教育当成生命个体存在的一种方式。享受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享受生命,每一位从业者都从中感觉到因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获得的愉悦。

——中观:享受教育是一种特色办学的方法论。从德育层面来说, 我们要寻找“自由向上”的道德力量,学校德育所能提供的,便是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保证每一个孩子发展自己潜能的自由。通过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德育工作,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从管理层面来说,享受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体系应该是为师生创造成长、成功和发展而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服务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管理的民主化和公开化。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来说,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校园,不断优化校园文化设施,让师生在环境中体验受教 育的幸福快乐享受。给师生一种优雅的文化享受,过诗意栖居的专业生活。

——微观:享受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它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它更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传递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教学活动形式须在师生互动、对话的基础上开展,其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他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并隐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具体包含以下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教师事先组织教学资源,确定好对话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在交谈中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2、探索问题,发展情感。在此阶段,教师要在鼓励学生表达消极和积极的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在一定的程度上要发生变化,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等形式。

3、交流问题,碰撞思维

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这一阶段,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发散性的思考问题,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规划整合,评价反思

教师在此阶段要引导学生作出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的决策,同时整合各方面信息,形成他的学习计划,行动方案,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学习成果。鼓励他们对他人或小组进行评价和分析、反思自己的学习,最终采取积极的行动。

上述四个阶段相互衔接,构成了享受教育教学策略的全程。

二、发展总目标

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为:创设更具专业的教育,打造更有品质的生活。到2020年,努力实现五个目标:一是“高品质”和“个性化”为特色的育人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全面提升;三是教师人才梯队和适应性专长发展实效明显;四是多元开放、深度融合的教育直通车新生态基本形成;五是协同联动、持续推进的教育改革新机制基本确立。学校将围绕五大目标任务,明晰专业提升品质、品质践行精神的办学思路,为嘉定聚焦21世纪核心素养,建设嘉定品质教育圈提供可资借鉴、可以复制的学校改革经验。

三、学生培养目标

我校的培养目标是:优雅而有气质,乐学而有智慧,明敏而有情趣的儿童,我们致力培养用技术高效学习,有方式陶冶性情之人。

——优雅而有气质:懂礼仪,会待人;衣着大方,举止文明;

——乐学而有智慧:会学习,善思考;乐于分享,勤于探究;

——明敏而有情趣:喜运动,有灵气;积极乐观,坚强自信

关键词:

“高效学习”——指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进行数字化学习,初步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陶冶性情”——指学会交往与合作的方式、掌握1-2项愉悦性情、放松心情的技能。

 

第三部分  重点项目与特色项目

重点项目一:应用信息技术,基于学习的教育创新

(一)    总体目标

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

(二)    主要措施

 1.引领发展。回归教育本源,关注人的发展。培养教师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拥有发现未来直达未来的敏锐而远大的眼光,保持开拓性和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的兴奋,渴望与外界连接和交流的开放心态,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2.协同创新

努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加强与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沟通,与教师团队共同形成的学校定位,达成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共识。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等合作,寻求多方面资源支持,推进学校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建立与外界广泛连接的机制,参与社区实践。调用无处不在的技术力量为学生的多重发展路径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

3专业提升

为每一个学生搭建通往未来的各种发展道路,实现支持每一个学生多重发展路径的个性化学习,提升大数据学习评估、面向21世纪的课程与学习策略、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创设、基于探究基于项目学习方式等能力。

重点项目二: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的实验

(一)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整合教学实施,开展主题式学习实验,优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二)主要措施

 1、 改进教学管理。根据课程整合实施要求,改进课表制订、师资安排、教学常规、教师考核等管理方案,以科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效益。

    2、创新教研方式。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鼓励开展学科合作研究和联合培训,开展不同学科组和年级组的协同教研活动。改进校本研修方式,组建以课程整合实施为纽带的综合教研大组,开展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的跨学科教研活动。

    3、提升教师素养。更新教师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实施能力,培养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的教师。鼓励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开发跨学科主题课程;鼓励教师开展包班教学、协同教学、跨班级跨年级走班授课。

    4、加强资源开发。依托本土化、校本化的课程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资源建设的合作与共享。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联系,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5、提供政策支持。根据课程整合实施的需要,增加课程设置和安排的灵活性,科学计算教师工作量,为学生选课、主题实践活动、协同教学、走班授课等改革举措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

 

第四部分  条线工作

一、学校管理

(一)总体目标

    健全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建构学校管理文化,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建合力,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本化、民主化。

(二)主要措施

1、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完善校长负责制,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2、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教代会作用,增强教工民主管理意识,提高学校民主管理的透明度。

4、坚持“规划引领,阶段落实,扎实推进”的发展原则,认真制定条线部门规划,明确年度目标与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制,提高目标达成度。

5、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选拔机制,体现考核评价体系的激励功能。完善考核机制,修订岗位职责,建立考核评分细则,提高工作执行力。

6、坚持党支部“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党员个人学习计划,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党工团合作中的核心作用。

7、完善行政干部考核制度,明晰考核细则,严格中层干部竞聘、述职、群众评议等工作程序。落实干部工作“问责制”,加强对干部常态工作的检查、考核和评价。

8、健全和完善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培养务实能干的干部队伍。

9、进一步深化校务公开制,完善人事聘任制和教工考核制,以制度建设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0、健全家长委员会工作章程,制定学校家委会工作计划,实行家校工作例会制度。完善各级家委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形成工作网络。

11、实行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制度,以多种形式采集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

(三)达成标识

1.涉及学校重大事项,均能体现党政联席会议、教工大会、教代会等规范程序,体现民主管理、集体决策的学校管理特征。

2.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管理格局。

3.完成班子成员“十三五”干训任务,干部培训率达100%。

4.保持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争创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荣誉称号。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总体目标

聚焦适应性专长,促进教师发展。通过适应性专长研究,促进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目标的重建,培养适应性教师。

(二)主要措施

1.重构专业目标

依据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要求,改变和完善教师专业研究方向,从对专家教师的表现、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表现差异以及教师专长发展阶段的研究,转为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境时的态度与取向的研究。鼓励教师不仅要成为常规性专家更要成为适应性专家。

2.完善培训架构

完善校本培训架构、形式、内容,减少对教师的常规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培训。创新校本培训机制,围绕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的专题研讨活动,不断拓展教师应对新问题和新情境的知识和能力。

3.改变评价观念

创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不仅评价教师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更要评价是否能够意识到已有知识经验的不足或滞后,如何在新情境中快速地反应和适应性地改变,将新问题和新挑战视为新学习的机会和资源,从而使已有知识和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拓展、重构和进化。

(三)达成标识

形成教师人才梯队,特级校长1名,正高级职称教师2名,中高级教师10名。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6名,70%——80%的教师具有适应性专长。

三、德育工作

(一)总体目标

立德树人,全员育人,聚焦育人为本,优化生态环境,努力培养懂得感恩、崇尚优秀的公民。

(二)主要措施

1.渗透学科育人

整合各学科自身独特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充分发掘课程育人的价值,以“中国唱诗班”为特色,创新学校美育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

2.建设实践同盟

推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完善实验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八大系列活动,提升学校德育活动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福利院、部队营地等场所,开展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发挥社区、工厂企业、公益服务场所、农业生态园区等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各类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体验和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

3.培养人生导师

以“培养高素质的人生导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方向,构建面向班主任的上岗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培训质量,提升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探索和健全班主任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并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和各类评优中予以一定的倾斜。

4. 建设数字德育

从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德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适应网络信息所带来的变化和要求,加强德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精心打造网络德育平台。大力开发网络德育信息资源,不断更新网络德育内容,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网络道德意识,开展责任感教育。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三)达成标识

1.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完善实验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好八大系列活动,提升学校德育活动品牌影响力。

2.以“中国唱诗班”为特色,创新学校美育实践,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          

3.进一步发挥好小畅系列“德育微课程”品牌优势,全力打造校本“幸福课程”,提升德育实效。

四、课程与教学

(一)总体目标

聚焦深度学习,打造教育新空间,重塑文化氛围,开展基于创客空间的深度学习,建立全新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

(二)主要措施

1.统筹课程实施

基于学生发展,根据办学目标和特色,合理规划与设计课程整合方案,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将各类专题教育等活动纳入课程整合的范畴。尝试开展低年级 “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的实验探索。

2.明确整合主线

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提炼课程整合主题,整合相关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实施的综合性特征。

3.科学设置课时

依据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要求,不增加周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平均周课时。根据学生发展及课程实施的需要,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探索长短课、周课、月课、阶段性课程的合理设置,科学、灵活安排课时,提高课时实施的有效度。

4.创新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变革。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加学生体验、探究、操作、合作的机会。加强信息技术和各门学科的整合教学研究,积极探索跨学科的协同教学、包班教学、合作教学。

5.变革教学评价

进一步更新评价理念,改变知识为本、纸笔测试为主的单一评价形式。采用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注重过程参与、自主发展。小学低年级尝试开展模块化学业测评改革。

6.淡化传统角色

建立培养学生幸福力、创造力、适应力的小触角课程体系。通过创客空间支持的深度学习,让教师不再是具体学习内容的提供者,使其角色转变为学习主题的设计者或学习者自选主题的“把关人”,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陪伴者,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所需要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7. 集成学习资源

深化创客空间支持的深度学习,彻底改变功能单一的学习环境。建成标准化校内创客空间,形成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及本区高新科技企业对接的教育直通车。让资源获取工具,产品制作工具,使协作学习、成果展示所需的移动桌椅、微型投影机等学习资源集成于创客空间。

8.推进多元学习

创客空间丰富的设备为学生提供低成本的实践机会,充分发展学生的技能型高级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知识建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更是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设计的产品可以参加专业领域的比赛或投入市场。

(三)达成标识

1.建立培养幸福力、创造力、适应力的小触角课程体系。

2.形成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及本区高新科技企业对接的教育直通车,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创新人才和优质建设者奠定基础。

3.开展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4.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质量监控系统和教学运行机制。

5.建立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五、科研工作

(一)总体目标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争取在科研队伍、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

(二)主要措施

1、搭建研究平台,健全和完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制;

2、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及科研团队的培植,促进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相互渗透;

3、开展数字化学习改革专项课题群校本研究,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4、依托校本研修,实行分层指导,助推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

5、确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加强各类课题的培训、指导,推进全体教师小课题群的实践研究活动。

6、加强课题管理,重视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研究工作。

(三)达成标识

1、研训教一体化平台成为学校校本科研交流的常规模式;

2、科研管理机制的有效实施,提高了教师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

3、数字化学习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和对策,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提高升学率提供了助推力。

4、学校教育研究会培养出1-2名区学术带头人,并形成一支校科研骨干,能在校本课题群实践中指导和帮助教师提升科研水平。

5、校本小课题群实践研究,切实解决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重点、难点问题。

6、完成1个市级课题的立项,2到3个区级重点课题的立项,以及一批区级规划课题的立项,并按部就班完成研究工作。

六、总务后勤

(一)总体目标

加强后勤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建设一所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一流、校园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

(二)主要措施

1、建立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管理制度,实行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构筑安全文明校园;

2、加强总务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

3、规范总务后勤常规管理,保障后勤工作质量,为教育教学一线提供优质服务。

4、加强学校的财务、资产管理,管好、用好学校的财力和物力,提高教育经费和资产的使用效率;

5、探索后勤全面社会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做好开源节流工作。

(三)达成标识

1、保持“上海市花园单位”;

2、保持“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称号;

3、建设适应学生发展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日趋完备;

4、完成后勤全部社会化管理;学校食堂评上A级食堂,保持师生就餐每月满意度80%以上。

七、特色工作(见第三部分  重点项目与特色项目)

 

 

第五部分  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1、建立学校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完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高综合改革的整体效度。

2调整学校组织机构设置,成立“两院一中心”,即小触角课程研究院、小触角学堂研究院和协商管理研究中心。

二、专业保障

1、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大对参与综合改革实验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教师的工作支持和奖励力度,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整体发展助推综合改革目标的如期达成。

2、加强区域间的教育教学合作,与各师范院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重点改革项目的合作交流,实现互动共进。  

三、经费保障

根据学校综合改革方案确定的重大改革项目及其进展情况,设立教育综合改革专项资金,未来五年的经费预算,原则上依据本规划项目所需经费进行申报,确保教育综合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四、制度保障

1.补充制定与教育综合改革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管理不断完善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过程,提升学校发展水平。

2依据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要求,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及人员岗位。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强化责任意识,强调达成效果。

3修订和完善教师学年度考核机制,建立教师协商式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综合改革的督查评价制度,落实检测、评价、反馈等措施,并及时跟进完善。

                                       

第六部分  条线工作(项目)五年目标分年度达成细目表

 

 


 

2016年度目标达成明细表

条线

工作

年度目标

主要措施

达成标识

责任

部门

学校

管理

健全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建构学校管理文化。

1、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完善校长负责制,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2、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涉及学校重大事项,均能体现党政联席会议、教工大会、教代会等规范程序,体现民主管理、集体决策的学校管理特征。

党支部

校长室

工会

队伍

建设

了解教师在解决教学问题时表现出的适应性专长或适应性倾向。

设计并完成教师适应性专长水平调查问卷

1.在解决教学问题时,教师是否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特征?   它们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倾向与他们的问题解决结果之间有没有相关性?

3.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倾向与他们的教学经验之间有没有相关性?

教师适应性专长现状调查报告

课程管理中心人力资源中心

德育

工作

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提升学校德育活动品牌影响力。

 

1.研制“社会实践活动整体方案”,初步确定“爱嘉学子”等八大系列活动内容,形成“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2. 加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开始搭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新平台。

3.引进专业社工团体,开展合作研讨。

完善实验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好八大系列活动。

德育协同中心


 

课程

教学

建立培养幸福力、创造力、适应力的小触角课程体系。

 

1.根据小触角课程规划,开齐开好三来课程。         
  2.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

3.依据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发展及课程实施的需要,积极探索长短课、周课、月课等,科学、灵活安排课时。

小触角课程围绕立德树人,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要求。

课程管理中心

教育

科研

打造科研实践交流平台,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通过校教育研究会和外聘专家引领,开展读书活动、教育论坛、展示汇报;出台相关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

完善研训教一体化平台,定期举办校内“十分实话”科研讲坛;完成《科研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课程管理中心

总务

后勤

组织总务人员认真学习理论和业务,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作的责任性和竞争性。

每月至少一次开展后勤人员培训,树立服务意识。完善后勤制度,规范操作、依法行政。依据学校发展及重点项目做好年度预算。

完成新大楼建设及操场翻新;保持食堂就餐每月满意度80%以上。

后勤服务中心

特色

工作

重塑文化氛围,调整学习的各个环节。

 

梳理学校2013年—2015年科技工作,结合“创新工作站”申报工作,规划未来两年的工作。

 

建成标准化校内创客空间。

课程管理中心


2017年度目标达成明细表

条线

工作

年度目标

主要措施

达成标识

责任部门

学校

管理

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建合力,

1.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教代会作用,增强教工民主管理意识,提高学校民主管理的透明度。

2.坚持“规划引领,阶段落实,扎实推进”的发展原则,认真制定条线部门规划,明确年度目标与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制,提高目标达成度。

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管理格局。

 

党支部

校长室

工会

队伍

建设

创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

改变评价观念,设计评价适应性专长的指标。

 

评价侧重于教师在新情境中快速地反应和适应性地改变能力

课程管理人力资源中心

德育

工作

以“中国唱诗班”为特色,创新学校美育实践。

 

1.以“中国唱诗班”为特色,推广嘉定“中华经典诗乐启蒙”成果

2.进一步开发小畅系列“德育微课程”,确立品牌.

开展好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逐步形成校本“幸福课程”。

德育协同中心

课程

教学

形成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及本区高新科技企业对接的教育直通车,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创新人才和优质建设者奠定基础。

 

1.根据课程整合实施要求,改进师资安排、教学常规、教师考核等管理方案。

2.依托本土特色,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联系。

小触角课程中期展示。

实现资源建设的合作与共享。

课程管理中心


 

教育

科研

打造一支优秀的科研学术骨干团队。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及科研团队的培植,促进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相互渗透。树立问题即课题意识,加强指导,推进全体教师小课题群实践。

打造10名校内科研学术骨干;完成50%教师的的小课题群。

课程管理中心

总务

后勤

借鉴先进的总务管理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的宗旨,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向,发扬勤奋、务实、高效、优质的工作作风,踏实勤奋工作。

探索后勤全面社会化管理模式。完成学校非编人员管理社会化、零星维修社会化、校园保洁社会化等,提升管理水平,更好的创建师生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

完成校史陈列室。完成户外学习空间建设。完成后勤全部社会化管理。

后勤服务中心

特色

工作

建立全新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

基于创客空间的深度学习,学习要素环环相扣。

落实各年级创客课程,初步建立低中高年级段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课程管理中心


2018年度目标达成明细表

 

条线

工作

年度目标

主要措施

达成标识

责任

部门

学校

管理

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本化、民主化。

1.完善行政干部考核制度,明晰考核细则,严格中层干部竞聘、述职、群众评议等工作程序。落实干部工作“问责制”,加强对干部常态工作的检查、考核和评价。

2.健全和完善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培养务实能干创新的干部队伍。

1.完成中层竞聘。

2.完成班子成员“十三五”干训任务,干部培训率达100%。

 

党支部

校长室工会

队伍

建设

1.依据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要求,改变和完善教师专业研究方向,

2. 完善校本培训架构、形式、内容,

 

1.研究专家教师的表现,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表现差异以及教师专长发展阶段的研究。

2.围绕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的专题研讨活动,不断拓展教师应对新问题和新情境的知识和能力。增加挑战性的、创新性的、有意义的问题解决去,不断拓展教师应对新问题和新情境的知识和能力。

重建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目标。减少对教师的常规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培训,创新校本培训机制。


德育

工作

进一步发挥好小畅系列“德育微课程”品牌优势,全力打造校本“幸福课程”,提升德育实效。

1.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多层面、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2.引进专业社工团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合作,探索行为不良学生教育转化新机制。

加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搭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新平台,


课程

教学

课改研究氛围浓厚,呈现广泛基于数据开展流程再造的局面。

1.创建互联网学习平台,建设各类数字化资源。

2.推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

80%以上的班级byod开展数字化学习。



 

教育

科研

全体教师科研能力水平普遍提升;普及数字化学习专项课题研究。

依托校本研修,分层指导全体教师进行案例、论文和课题的研究工作,及时归纳总结阶段性成果,以科研提升教改水平。

完成数字化学习专项课题的研究,校小课题群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有2到4个区级规划课题立项。


总务

后勤

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细化各环节的考核标准。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经常广泛征集师生对总务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意见和要求,接受师生监督。

注重“强管理、细落实”过程建设,切实提高后勤工作的能力。定期培训财务、门卫、水电等重点岗位的工作人员,认真巡视校园,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

评上A级食堂;进行校园特色石文化和水景观布置;保持   “上海市花园单位”称号。


特色

工作

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  

1.培养教师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2.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等合作,寻求多方面资源支持,推进学校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

 

1.教师拥有发现未来直达未来的敏锐而远大的眼光,保持开拓性和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的兴奋,渴望与外界连接和交流的开放心态。

2.与教师团队共同形成学校定位,达成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共识。



 


 

 

 

 

 

 

 

2019年度目标达成明细表

 

条线

工作

年度目标

主要措施

达成标识

责任部门

学校

管理

建构校园管理文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形成合力,依法办学、规范管理。

1.进一步深化校务公开制,完善人事聘任制和教工考核制,以制度建设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健全家长委员会工作章程,完善各级家委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形成工作网络。

条线部门有规划,完善行政干部考核办法。

党支部

校长室

工会

队伍

建设

构建基于教师适应性专长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通过研究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境时的态度与取向,鼓励教师不仅要成为常规专家更要成为适应性专家。

 

形成教师人才梯队,特级校长1名,中高级教师10名。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6名

课程管理中心

德育

工作

全面提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成效。

1.有特色地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挖掘八大系列活动内涵。

2.以“中国唱诗班”为特色,进一步探索学校美育实践长效机制。

形成“诵读吟唱写”为一体的社会实践学习体验模式。


课程

教学

开展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转变学习方式、增加学生体验、探究、操作、合作的机会。加强信息技术和各门学科的整合教学研究,积极探索跨学科协同教学、合作教学。

采用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引导过程参与、自主发展。

 



 

教育

科研

打造科研实践交流平台,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通过校教育研究会和外聘专家引领,开展读书活动、教育论坛、展示汇报;出台相关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

完善管研训教学一体化平台,定期举办校内讲坛;完成《科研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总务

后勤

建设适应学生发展的基础设施,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建设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生对实施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切实加大教育楼卫生区、校园环境卫生区的管理力度,加强督查,确保学校全天候整洁。对现有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进行更新和完善,以符合   “数字素养学校”的要求。

完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空间建设;完成老旧超期国有资产的报废,做好新设备的添置预算申请。


特色

工作

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

提升教师大数据学习评估、面向21世纪的课程与学习策略、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创设、基于探究基于项目学习方式等能力。

实现支持每一个学生多重发展路径的个性化学习。


 

 

 

 

 

2020年度目标达成明细表

条线

工作

年度目标

主要措施

达成标识

责任

部门

学校

管理

 健全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建构校园管理文化,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建合力,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本化、民主化。

实行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制度,以多种形式采集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

保持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荣誉称号。

党支部

校长室

工会

队伍

建设

通过教科研分层培训,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促进不同层次的教师共同发展。

1.组建“ 知识联盟”,促进知识流通。

2.构建“ 知识仓库”,盘活知识存量。

3.孵化“ 知识创想”,鼓励知识创新。

正高级职称教师2名,,70%——80%的教师具有适应性专长。


德育

工作

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学校特色,开发相关课程。培养一支有专业素养和资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

以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为抓手,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特色经验。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完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形成特色。

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在市区级产生一定师范辐射作用。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有特色成果。形成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课程

教学

建设互联网个人创新发展空间,从有限的教学时段转向无边界的知识建构。

1.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质量监控系统和教学运行机制。

2.建立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及评价体系。

 

基于网络大数据,提供基于学生的真实需求和问题收集分析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指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教育

科研

广辟立项渠道,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立项的数量和层次,促进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通过教学、德育等多方面的科研研究,交流和展示,形成多元化的课题研究氛围,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有1到2个具有推广价值的市级课题完成立项;培养出2名区域学术带头人及一批校内优质科研队伍。


 总务

后勤

学校发展坚持硬件先行,软件配套,建设、使用与管理并重,努力实现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加大投入,确保教学设施一流,校园环境舒适,师生满意。加强对食堂的监管,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优美的就餐环境。

保持“上海市花园单位”荣誉称号;保持A级食堂,争取食堂就餐每月满意度90%以上。

 


特色

工作

建立低中高年级逐级进阶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1.将信息技术创意编程、自然科学、拓展类课程进行跨学科整合。

2.结合课程实践活动,按年级段制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学生科创能力开展达标考评。

 

建设资源获取工具,产品制作工具,协作学习、成果展示所需的移动桌椅、微型投影机等学习资源集成的创客空间,在全市有一定影响。



 


沪ICP备11021021号-4  |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48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