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实验小学2020学年课程计划

作者:嘉定实小     更新时间:2020-08-31 13:55    

将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

——嘉定区实验小学2020学年课程计划

1980年3月成立嘉定县实验小学,1993年4月撤县建区后为嘉定区实验小学。1988年8月迁址李园一村,2002年8月新校迁址菊园平城路625号。

学校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1872人,平均班额44人。学校以“懂得感恩,崇尚优秀”校园精神为引领,以“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为追求,以“构建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核心,基于网络的社会、家庭、学校协作办学为手段的数字化校园”为办学目标,以“培养具有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行动力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聪明有情趣之人”为育人目标,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蝉联十二届“上海市文明单位”,获得第五届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市绿色花园单位、市安全文明校园、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市平安单位、市体育场馆开放先进单位、市家校互动先进单位、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区中小学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区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区绿色学校、区艺术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中国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示范学校、“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数字化教与学项目试点学校、“互联创造未来”项目学校、“技术启迪智慧”项目、数字化学习应用课题组获得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奖。

第一部分  学校课程发展基础

课程发展必须基于学校已有的基础,以学校的课程现状为起点,关注学校拥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将课程建设放在整个学校发展的背景下考虑,以此促进课程品质,保证其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

一、学校课程发展的优势

学校地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嘉定,拥有丰富的在地文化资源。嘉定区水秀地灵,名胜颇多,竹刻、黄草编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还有诸多历史名人。嘉定所特有的汽车产业也是不可多得课程资源。学校硬件设施完备,有一支有专业追求的教师队伍。自2007年7月起,学校开展数字化学习变革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朴素而实用的变革之路,确立了“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的办学理念,进而提出了享受教育”的理念。

(一)拥有丰富的在地文化资源

学校地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嘉定。嘉定素有江南名城之誉。隆庆(1567年-1572年)之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明代境内布市兴旺,名闻遐尔,民风淳朴,景色秀丽,名闻遐迩,令人流连忘返。嘉定历来经济发达,多项经济指标连年居上海各区县前茅。高科技园区、经济小区星罗棋布,工业集聚效应日趋显现。中国第一辆上海牌轿车、桑塔纳轿车均在安亭镇诞生。近年来,陆续形成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销售、汽车租赁等汽车相关产业。素有"江南明珠"之称的嘉定,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是上海著名的科技城、汽车城、旅游城。

1、嘉定历史幽幽,历史古迹犹存。嘉定区水秀地灵,名胜颇多。遗存的古迹大都集中在上海历史文化名镇——嘉定、南翔两镇。嘉定城中的法华塔、州桥皆创建于宋代,是当年县治练祁市的中心。今其周围的小桥流水、居民街巷犹不失古镇风韵。南城的孔庙建于宋嘉定十二年,殿堂门庑,高壮华好。孔庙东侧的当湖书院乃沪上仅存的清代书院建筑。与孔庙一水之隔的汇龙潭公园为城内又一观光的好去处。东城的秋霞圃江南的古典园林,由明代龚、沈、金三氏的私家园林及城隍庙合并而成。这些,无不透射出嘉定深厚的人文气息。

2、嘉定文化深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嘉定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人以刀为工具,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文、印诸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嘉定竹刻的样式多变,技法多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原创性。黄草草编是徐行的传统工艺品,嘉定先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此外,南翔小笼制作工艺、马陆篾竹编织工艺、江南丝竹、上海道教音乐等数十项非物质文化被列为国家级、上海市或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嘉定崇文重教,享有“教化嘉定”美誉。嘉定人历来重视教育,官府倾力,民间捐助,积极办学,以隆教化,尊师重教遂成社会风尚。建县以来,中进士188人,其中180人出在明清两朝,有清一代全国共出状元113名,嘉定一镇便占三席。此外,嘉定还有诸多历史名人,例如哲学博士学位和荣誉法学博士、被誉为巴黎和会上的雄辩家顾维钧;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陆俨少等等。如今,嘉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目前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完备。

4、嘉定科技领先,汽车产业发达。这里是中国第一辆上海牌轿车、桑塔纳轿车的诞生地;这里是斥资600亿打造的上海国际汽车城;这里每年在3天内吸引20万人观看F1盛况;这里每年生产50万辆轿车……这里是上海目前重点建设的、产业集中、功能集聚、产学研结合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随着F1上海赛车场、上海汽车城、上海汽车博览公园等多处新地标的诞生,以汽车博览、会展、体育、旅游等功能构成的汽车文化将会成为引领中国汽车时尚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拥有先进“硬件”与“软件”资源

1、硬件:学校各类设施完备。我校位于嘉定区菊园新区平城路625号,是一所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学校有一幢四层的主体教学楼、一幢四层的独立办公大楼、一幢四层实验楼、一栋可容纳800人同时用餐的二层楼餐厅和一栋10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及200米环形塑胶跑道一个。学校环境优美,树木四季常绿。学校教学设备完善,拥有实验室、围棋室、舞蹈房、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以数字化教学为特色,先后开设了6个ipad数字化实验班。学校较齐全的硬件设备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软件:有一支有专业追求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8人,职员12人;市特级校长1名,区优秀骨干教师8名,区学科新星3名,校学科带头人7名,校骨干教师6名,校学科新星6名。高级教师12名,占教师数的11.1%,一级教师58名,占教师数的53.7%;硕士研究生10名,占教师数的9.3%;本科学历95人,占教师数的88.0%。就目前我校教师知识结构体系来说,一般都是任教单学科的教师,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教师较少。但是,教师有自己的专业追求,有教育理想,并能积极付诸于行动。自快乐活动日开展以来学校教师已自行开发五十多门校本课程,很多老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大学科的观念初步形成。

(三)学校内涵提升与特色发展有明确的聚焦

1、内涵:2009年学校提出了“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的办学理念,之后结合学校1999年提出的“吸引教育”,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的办学理念,并据此提出了“享受教育”之学校哲学,进而确定课程理念为“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

2、特色:自2007年7月起,学校开展数字化学习变革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朴素而实用的变革之路。2012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突破,在“每个孩子一个学习终端”的新环境下进行“再生式”的“课堂创新”。从组织形态、教学常规、学习规则、科学评估和多方合作等五个方面对课堂进行了重新定义,进行“课堂创新”的系统变革。体现了教育与技术的亲密携手、人与物的完美匹配和事与理的交融共通,逐步贯通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学校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对开展应用数字化方式学习的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的研究。通过与全市常模库中的量化数据与客观分析的横向比较与纵向跟踪,应用数字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在注意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精细动作和平衡与协调上保持领先,在注意、表达、精细动作的提高程度上优于非数字化学习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领先更是明显加大,初步反映了课堂创新实践的成效和对于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影响。“数字化环境下重新定义课堂实践”项目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形成辐射作用,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市区媒体多次报道。

总之,丰富的在地资源,先进的硬件、软件资源以及明确的办学理念使得学校课程具有了内部的发展动力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学校课程发展的空间和生长点

虽然学校已找到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抓手,但是还需对学校教育哲学进行深度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课程发展进行“顶层设计”,通过资源的深度开发、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以学校特色的凝练与丰富多元的发展为目标,创造学校课程发展的新生长点。

(一)学校课程哲学的进一步厘定与丰富问题

2009年学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的办学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丰富课程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2014年,我们在对学校办学的历史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1999年提出的“吸引教育”,把实小建成最吸引人的地方,创设适合每一个孩子愉快学习的环境、创造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完善,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的办学理念,并据此提出了“享受教育”之学校哲学,进而确定课程理念为“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理念提出时间较短,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尚需一个过程。目前,理顺办学理念、课程理念与课程运作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以贯之、内在协调的课程价值体系是当务之急。

(二)在地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问题

学校周边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关注生活的重要载体,但从目前情况而言,真正进入课程与课堂的不多,系统性不强,没有形成整体规划,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处于小、散、浅局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向性不明确,不同年级层次不分明,学生的认同感不强。

(三)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问题

2011年实施快乐活动日以来,我校教师在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但是教师开发特色精品课程的专业能力比较欠缺,尤其是数字素养课程的开发,对教师信息素养要求比较高,目前来看,有一定难度。学校的校本研修一般都偏重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知识技能的再学习与再提高,在帮助教师优化课程开发过程、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等方面所做甚少。

(四)学校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和结构化问题

学校课程没有形成体系,课程的目标与育人目标的内在逻辑关系,学校课程的内容体系与现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体系的关系,学校课程的实施途径、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

总之,学校课程的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内涵的主要载体,是发展丰富学校文化的关键途径。一方面,学校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新的组成部分。新课改赋予了学校课程的权力,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有机结合了校本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学校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课程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学校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学校课程走近了每一位教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课程与学校日常教学紧密相关,与学校生活、教师生活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与教师和教学行为,学生和学习行为紧密相关,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可以作为这样一个认识和概括: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这是课程改革提供给我们新的思想认识,丰富和深化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为新一轮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视野和新要求。更重要的是学校课程开发是课程文化建设的载体。校本课程开发,其实质是学校文化重构,通过学校课程开发,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校特色得以充分彰显,学校文化力得以充分释放。

(五数字技术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中的创造性应用问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数字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开发数字课程时,我们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如我们开发的微课程视频,可充分利用家校数字平台,专门建立“微课程网站”,将各学科制作的微课程视频分门别类地上传至网站中,供学生在线学习。微课程视频以其精小精悍、针对性强的学习内容、随时随地的学习网络、反复播放的学习形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

第二部分  学校课程哲学

一、学校教育哲学:享受教育

我校的办学宗旨是:发现每一位教师,成就每一个孩子。根据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历史上所提出的“吸引教育”理念,我们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这一核心办学理念,并将其概括为 “享受教育”之学校教育哲学。

何为“享受教育”?“享受教育”是一种以奉献为快乐、以创新为追求、以课程为载体、以多元文化为底蕴、以人的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以制度为保障的现代学校教育样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宏观:享受教育是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精髓。享受教育是以教育为赏心乐事,正如孟子说的: “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三乐也。”其实,不仅教育“英才”有乐趣。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就因为对任何人(包括所谓“学困生”)的教育,只要用心投入,我们都会感到其乐无穷。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享受教育就是把教育当成生命个体存在的一种方式。享受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享受生命。文艺复兴以来,“以人为本”便成了世界文明的共同主题,生存的权利、发展的权利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一项促进人类前行的神圣事业,每一位从业者都应从中感觉到因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获得的愉悦,这就是“享受”。

——中观:享受教育是一种特色办学的方法论。从德育层面来说, 我们要寻找“自由向上”的道德力量,学校德育所能提供的,便是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保证每一个孩子发展自己潜能的自由。通过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德育工作,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从管理层面来说,享受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体系应该是为师生创造成长、成功和发展而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服务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管 理的民主化和公开化。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来说,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校园,不断优化校园文化设施,让师生在环境中体验受教 育的幸福快乐享受。给师生一种优雅的文化享受,过诗意栖居的专业生活。

——微观:享受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它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它更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传递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教学活动形式须在师生互动、对话的基础上开展,其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他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并隐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具体包含以下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教师事先组织教学资源,确定好对话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在交谈中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2、探索问题,发展情感。

在此阶段,教师要在鼓励学生表达消极和积极的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在一定的程度上要发生变化,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等形式。

3、交流问题,碰撞思维

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这一阶段,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发散性的思考问题,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规划整合,评价反思

教师在此阶段要引导学生作出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的决策,同时整合各方面信息,形成他的学习计划,行动方案,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学习成果。鼓励他们对他人或小组进行评价和分析、反思自己的学习,最终采取积极的行动。

上述四个阶段相互衔接,贯穿享受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课程理念: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

依据“享受教育”这一学校教育哲学,我校的小触角课程理念是: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具体涵义是:

1、课程是一种生命情愫。杜威首次提出儿童中心课程,它打破了束缚儿童的教育传统,主张教学、课程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兴趣、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儿童居于课程的中心。以课程为载体,丰富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促进自己生命的增长。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种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学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的信息,培养的能力,编辑成学生自己的生命情愫,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2、课程是一种文化相遇。课程是一个有机系统,它不是一个个知识或一个个活动的简单堆砌。它是特定教育目标的引领下的一个个散落的、无序的知识的有序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排序和组装,而是文化的相遇、相知和相融,获得的是一种文化的濡染。课程对孩子的影响也不是单线的和统一的。孩子在同一门课程的熏陶下获得的发展是不一样的。这种成长是课程文化和孩子的已有认知相遇、相知和相融的效应。因此,我们说课程是一种文化相遇!

3、课程是一种精神之旅。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在召唤,是一种精神之旅。这种召唤带给周围人们的是一种温柔的冲撞;它使得处在教育情境中每一个人都会无比真诚地谛听来自生命最本真的悸动和低语,教育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没有耳提面命的疲惫、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在日渐清晰的人生目标的探寻中,心灵变得纯净、充实、澄明和温润。小触角课程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关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成长需要和学习特点,注重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和体验的深刻性,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使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感受文化的无限魅力。

4、课程是一种复杂联结。长期以来,在课程领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之间界限森严,并努力保持距离,四处充塞着分离的体验。学校课程应致力于消解课程领域的种种对立现象,恢复课程的联结性。这种联结包括线性思维和直觉认知之间的联结、身心之间的联结、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结、个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结、人类与地球之间的联结、自我与本性的联结。“小触角课程”不是教师带入教室的预先设定的计划,课程在教师、学生和世界的交互作用中显现。我们教育应求得人的智力、身体和灵魂发展的平衡。在课程实施处理好以下关系:个人与小组的关系、内容与过程的关系、知识与想象的关系、理性与直觉的关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技巧与观念的关系、评价与学习的关系、技术与方案的关系。

第三部分 课程目标

一、培养目标

根据“享受教育”的教育哲学,以及“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的课程理念,我们致力于打造让学生乐在其中的课程体系,“乐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多领域的学习中找到兴趣,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二是学习的体验过程是快乐的、高效的。基于此,我们的培养目标是:用技术高效学习,有方式陶冶性情之人。“高效学习”——指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进行数字化学习,初步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陶冶性情”——指学会交往与合作的方式、掌握1-2项愉悦性情、放松心情的技能。

具体目标:

培养优雅而有气质,乐学而有智慧,明敏而有情趣的儿童,培养具有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行动力的聪明、有情趣之人。

——优雅而有气质:懂礼仪,会待人;衣着大方,举止文明;

——乐学而有智慧:会学习,善思考;乐于分享,于探究

——明敏而有情趣:喜运动,有灵气;积极乐观,坚强自信。

二、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目标去达成的,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我们把“优雅而有气质,乐学而有智慧,明敏而有情趣”这三个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形成低中高的课程,具体如下表:

1: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分级段课程目标

1598853403298712.png


第四部分  学校课程体系

一、 学校课程结构

1、六大版块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根据优雅而有气质,乐学而有智慧,明敏而有情趣”这一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办学特色,将课程命名为“小触角课程”。“小触角课程”犹如一只在数字化校园中探索的小蜗牛,用语言触角、思维触角、情绪触角、数字触角、运动触角、创意触角向知识世界的不同方向与维度进行探索的过程。 

1598851901482068.png


2、“12+1”课程模式

小触角课程采用“12+1”课程模式。在六大板块(语言触角、情绪触角、数字触角、运动触角、创意触角、思维触角)中都包含两类课程: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共12类课程。除此之外,学校整合各类学科中的探究性、真实性问题,开设了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嘉定区实验小学“小触角课程”图谱




1598852205966993.png

1598852205770787.png

QQ图片20200831133856.png


二、课程设置及说明

(一)学校课程设置及说明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2020学年度课程安排


课程设置说明

1、各年级全学年教学活动总时间为40周。其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2周,授课时间按34周计,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间为4周。

2、一、二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33节,三、四、五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34节。每节课的时间按35分钟计。

3、各年级每天安排15分钟午会,每周在午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教育,每月在班会时间安排一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时事教育活动。

4、各年级每天安排时间为40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每周安排两次时间为35分钟的体育活动。

5、每周三下午实施“快乐活动日”,由班队/少先队活动、体育活动、探究等课程组成,每学年安排30次,课时总量为120课时。

6、一年级入学安排4周的学习准备期,从学科课程和综合活动两方面实施教学。一年级入学初4周不安排“快乐活动日”,利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课时,落实16——20课时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

7、一日活动安排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学校采用错峰上学和放学的方式,避免聚集。提前到校的学生,学校加强安全管理,重要部位安排值日护导老师,指导学生安全活动。

每节课安排35分钟,课间休息和预备铃声为12分钟,每天安排15—20分钟午会课,每天安排课间跑、广播操以及每周固定的体育与保健课、体育活动课,来确保每天至少1小时的体育锻炼。

图片5.png 

 

 

备注:

1. 因疫情防控需要,1-5年级错峰上学和放学。

2. 放学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参加学校安排的4.30课程。

第五部分   学校课程实施

(一)基础型课程

1、 基础型课程设置

基础型课程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开设“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基础素养”为切入口,以校本化实施为途径,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课程实施品质。

一(1)班课表

图片6.png 

2、 基础型课程实施要求

1)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有效性和层次性。

教师要遵照“二期课改”的培养目标,根据有关学习领域的目标定位,以及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注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整体把握,要突出伴随学习过程并与学习内容相对应的能力培养、思维方法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要求。

教学目标制定要有有效性。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单元结构和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制订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着眼,能让学生在努力前提下基本达成,体现目标的可行性;教学目标也要联系不同的课型或教学环节的特点,使教学目标能充分体现对学生培养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引导性,以及对学习内容与方式要求的匹配性,提高教学功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正确使用“知道、理解、掌握”等具有可评价性的行为词,照顾学生不同基础,明确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学习要求。
  2)科学把握教材和处理教学内容
  要有效研究与分析好教材,根据《课程标准》提高对教材的分析水平,一要重视单元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二要明确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三要指出单元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体现"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安排有序"指导思路。要遵循教材主线的精神,对教材进行合理加工与提炼,要能够"线索清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应联系学生与学校实际对教材作合适的选择与调整,并联系学生经验补充鲜活的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学生能了解的社会知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通过最新读物、网络资源、专业年报年鉴以及其他相关渠道来补充教材的不足。此外,要注意利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收获,补充教学资源,鼓励学生丰富学习经历。
  3)开展流程再造,提高教学针对性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协助教学过程,开展流程再造。从原先以知识的掌握与达成为目标的教学流程设计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流程。

再造的教学流程以学习者为中心,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换为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在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前预先提出学习期望,评价标准具备精度和准度。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基于标准整合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具体化、操作化、可测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成就水平,评价的策略和工具严格地与内容标准中的领域水平和描述及其本质一致。评价基于学生在实际任务或学习中的表现,并且随时、频繁进行,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而达成标准、评价、教学、学习的一致性。

4)不断完善作业系统和练习环节
   要创新作业与练习的设计思路。要逐步改变以知识再现、概念记忆、模仿或重复等单一的传统作业面貌,转而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逐步补充和扩大新的作业类型。作业练习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包括针对所提供的情景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或者猜想,针对情景的项目任务设计对一定信息作出合理解释等;要设计带有一定开放性、实践体验性的作业和合作学习式的作业等。

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纸笔作业、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小组合作作业等;鼓励探索个性化作业、表现性作业。一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作业要进行公示。

要实施新的作业操作系统。一要有差异地布置作业,让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二要注重对作业的批改过程,要深入分析学生作业的过程表现,注意捕捉学生作业思维的痕迹,了解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三要注重对作业的科学讲评,要照顾学生的期待,既要有客观的评价,更要对作业存在问题或不足有深入的分析与指导。

(二)拓展型课程

1、拓展型课程设置

拓展型课程是彰显学校办学理念、课程特色的关键部分,小触角课程的六大触角充分展现了拓展型课程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学校拓展型课程分为限定拓展和自主拓展课程。

1)限定拓展

限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专题教育活动、主题班队会课、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此外,“创新拓展课”与“阳光体育”活动类属于限定拓展课程。“创新拓展课”是指各年级有1-2门创新拓展课是年级必修的“阳光体育”活动指“三课两操两活动”,部分年级开设特色体育活动课。如三年级开设游泳课程,五年级开设体育馆活动下图的灰色部分是限定拓展

拓展课程安排表

4.png

说明:

Ø 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安排“国旗下讲话”。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14〕54号)要求,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每周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教育,具体内容可以根据临时任务及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Ø 学业评价严格实行等第制。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一、二年级进行期末考查(一年级不进行书面考查);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考查形式灵活多样。

Ø 发挥学科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各学习领域和学科课程教学渗透“两纲”内容,贯彻“两纲”精神,形成落实“两纲”的教育合力。

Ø 以校园主题节为载体,挖掘学生潜能,展示学生个性。开展学术月、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一学期落实2~3个主题活动。

专题教育安排表


5.png

社会服务与实践安排表

6.png


2)自主拓展

学校依据小触角课程规划,结合学生需求及学校发展特色,围绕“语言、情绪、运动、数字、创意、思维”六大学习领域的小触角课程架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具有选择性的课程,让学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丰富学习经历,提升核心素养。自主拓展课程实行学生走班制,部分课程由外聘教师加一个本校教师(助教)共同执教。

实验小学2020学年第一学期拓展型课程科目一览表





2、拓展型课程实施要求

1)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倡导收敛与开放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中倡导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2)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精心设计问题。应充分关注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精巧的预设问题和随机的跟踪提问,捕捉学生思维亮点、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的综合培养。
  3)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动态把握过程。应根据具体的活动(科目)要求与学生特点,及时调整内容与过程。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时间。应重视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的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重视学生知识关联能力及创意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4)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丰富评价方式。应重视拓展型课程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应倡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评估、反思和约束的习惯。
  5)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落实“两纲”。应注意挖掘活动(科目)所蕴含的“两纲”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生活经验,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活动(科目)的实施,引导学生内化“两纲”要求,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探究型课程

1、探究型课程设置

探究型课程每周一课时,各年级除了使用探究学习包以外,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所开展的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开设项目课程。目前开设的项目课程主要有人物写作项目、亦语阅读项目以及数字智能项目。

 探究型课程的课程目标


2、探究型课程实施要求

学校探究型课程具体包含探究课以及校园主题探究活动、项目课程以及创客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分小组通过活动的形式开展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意识、探究习惯和简单的探究技能。教师在探究型课程实施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均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1)进入问题情境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型课程有价值的校内外课程资源,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考察、放映录像、开展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各种方式,创设问题研究的情境,形成探索、质疑、讨论和合作交流的环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现问题,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可能的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制订初步的研究计划。
  3)探究和实践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合作、亲身实践和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研究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在研究过程中适当提供学习资源,启发研究思路,鼓励大胆创新,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写好研究记录,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总结研究成果,写好研究报告。
  学校和教师要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为学生进入探究型课程学习提供一定的实施条件。在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活动、人际交往,又能很好地自我保护。
  (4)表达和交流
  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如图表、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网页、诗歌、节目、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和论文等,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班报、刊物、展览会、演讲会、答辩会、研讨会、节目表演等,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和研讨,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成果。
  (5) 评价、反思和深化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时,要重视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既有学习态度、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又有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研究成果。建议采用如下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观察与谈话、协商与研讨、展示交流与答辩等。在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还要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收获和失败的教训,写好研究的感想和体会。学校要对照《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中探究型课程的相关要求,不断引导学生正确实施探究型课程的学习。在有些情况下,学生有兴趣对现有的课题继续深入研究,这时教师要给学生以拓展和延伸方向的指导。

第六部分   学校课程评价

学校课程的管理反映在对学生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科学与规范,丰富评价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保障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真正发挥评价引领的积极作用,保护、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课程评价强调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树立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的观念,采用等第和评语、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依托翼学院、深瞳优学等数字平台,建立具有校本特色评价方式。

(一)基础型课程评价

1.对教与学的评价

1)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的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是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五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依据校本化的评价量表实施评价。评价方式做到五个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行政检查与展示交流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综合检查与单项检查相结合;常规检查与教学能力评比活动相结合。

学的过程性评价。作为数字化实验学校,教师会在课前制作教学重难点的创课放在“翼学院”平台供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完后可以完成相应的动态适应训练的题目。翼学院平台会记录下学生学习创课的过程及是否掌握的数据,以此来获得“积分”。教师也会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点赞”及及时反馈的语言评价。根据“赞”和“积分”的数量,学期末会组织班级进行评选出并授予荣誉称号。


(2) 教与学结果的评价

为了能更高效地对学生学业的结果进行更有针对性,学校联合中科实验集团建立了“基于数据的绿色学业评价”。

“基于数据的绿色学业评价”是指运用智能扫描和分析工具,对学生的阶段练习、问卷调查等能反映学生学业水平和与学业相关的非认知能力水平进行数据分析,关注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均衡度指数、标准达成度、未来趋势等,为进一步的改进教学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通过多次实践和完善,我们优化命题考试评价管理,完善数据分析模型,建立了“教师-班级-备课组-年级组-学科组-课程管理中心-校长室”质量分析层级报告制度。

第一层:细颗粒的数据采集方案—基于AI技术的智能采集与识别

1.通过采集日常的纸面练习数据来跟踪教学质量

2.高速批量扫描、自动识别学生和采集纸面练习的批改结果、满足等第制、自动识别书写笔迹、无需对练习进行特殊排版

3.在每道题目的精细颗粒度上采集数据。

第二层:精准的班级教学质量的诊断分析-任课教师

1.分析班级所涉及学科的整体质量水平以及发展趋势

2.整合了双向细目表,分析在不同维度的质量数据

3.归纳错误实例、分析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提出改进及补偿措施

教师通过对数据的解读,有可能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共同存在的学习错误问题和教学薄弱的方面,对教学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分析,提出改进教学或教学补救的方案。这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一种有效措施。

第三层:全面的学科或年级教学质量的诊断分析--学科教导或年级组长

1.分析评估校内纸面评测组织实施的科学化水平,可以为改进下一轮的评测和教学提供信息依据

2.分析评估纸面练习的质量、设计的合理性、练习的结果和目标达成度

3.比较校际间所涉及学科的整体质量水平以及发展趋势

4.比较校内全年级各班所涉及学科的整体质量水平以及发展趋势

5.分析某年级某学科所反映的共同问题

6.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学科、年级组教研活动

学科或年级的整体质量的分析比较为学科和年级组为单位开展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第四层:个性化的学生个体的诊断分析- 任课教师和家长

1.个性化:一人一报告

2.综合质量评估:多学科综合评估学生的发展情况

3.详细的学科单项评估报告:了解学生定位和发现知识薄弱点

4.学生个体的学科学习发展趋势

5.学生纸面练习的错题汇总和订正情况

学生学习困难,就好像身体患病,需要看医生,诊断疾病后再处方治疗。自动生成的报告解决了老师以往分析试卷的模糊性。教师可以基于数据,并结合日常观察作出诊断并采取教育补救措施。

第五层:学校质量管理的顶层设计--- 校长

1.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层学校质量管理的层次

2.即时把握大数据中的核心信息

3.学校整体质量数据的跟踪、研究

4.利用数据管理、利用数据调配资源

5.学校质量管理活动更加有序、规范

(二)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评价

首先对教师进行评价。通过查看教师课程实施的具体计划、进度、教案、课时数、考勤记录、学生作品等资料,抽查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学生访谈等方式对教师实施课程情况进行评价。在课程结束之后,每学年我们会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让学生来问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的老师评价,并提出具体的建议,以此作为是否在下一学期继续开设此门校本课程的依据。

其次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各类学术节、艺术节等主题节日来展示校本课程的活动成果。教师也在学期末在班级内进行成果展示、或者参加各类比赛等方式,并将学生参加课程学习的情况记入《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

教师“教”的评价指标体系表

 


七、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开发的第一责任人,从宏观上提出课程设置、开发与实施的总体要求;课程管理中心负责课程计划制定,将要求落实到实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负责具体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精心组织教师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评价、完善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性。

(二)制度保障

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快乐半日活动实施方案》、《等第制分项评价方案》、《学习准备期方案》、《家长开放日活动方案》等工作方案,以及《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制度》、《评价制度》等配套教学常规制度,落实管理行为,厘清学校教学工作的价值追求和工作思路。同时,依据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教师课程开发的态度、能力以及实施效果对教师进行团体奖励或个人奖励。在绩效考核方案中,对课程教学中得到学生高度评价或者积极开展课程、教学、评价等的老师进行奖励。对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等,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进行约束,确保教师能按照师德师风的高要求来要求自己。

(三)资源利用

学校成立了课程顾问团,主要由校级领导、中层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委员会和社区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学校课程开发、实施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并利用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长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不断完善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落实课程计划要求。学校与多家校外公司合作,引入校外数字化课程资源、教师,弥补校内资源不足的情况。学校和 11 家机构合作了 13 个项目,聘请了 9 个具有专业特长和技艺的老师,连同学校教师共有 109 人次参与本次课程改革,惠及 1900位学生。

(四)专业发展

学校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先后开设了青年教师科研培训班,骨干教师科研培训班,对教师在课程方面的钻研能力给予极大的支持。加强区域间的教育教学合作,与各师范院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课程改革项目的合作交流,实现互动共进。


沪ICP备11021021号-4  |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4820号